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十九章,鋼鐵洪流(1/4)

作者:萬字旗下的大清帝國字數:10508更新時間:2018-12-26 12:15:42

    徐竹,天津人,原來是一家教書先生,後來加入義和團,成為那個壇口的軍師之一,也是張德成倚重的助手,他的特點是腦子好,記憶力強,理解和融會貫通迅速,雖然身材不高,但是,智慧和天賦都很高,幾年以後,他就能擔當方麵重任了,若幹年以後,他成為中國第一批學者型的中將。

    為了加強指揮,栗雲龍追加龍飛為西南行動縱隊的政委,和徐竹一起指揮部隊,力求穩打穩紮。

    第二師團其餘部隊,加入了第一師團的戰鬥序列,全部合編成一個主力作戰兵團,擁有正規軍兩萬人,友軍,即盛京將軍增祺先生的五千部隊,十萬京津民軍挑選出了兩萬隨同作戰,並且編製在正規軍的裏麵,因為進行了混合編組,實際上等同於正規軍的一次大規模擴編。

    當然,這四萬五千人的規模上去了,質量就難以保證,別的不說,那五千名官軍的戰鬥力就難以肯定,剛剛經曆了大潰敗,跑得象一群沒頭蒼蠅,剛收集起來,驚魂未定,就指望他們在戰鬥中發揮關鍵作用,那無疑是癡人說夢。

    這兩萬名民軍,也剛剛懂得一些基本的近代軍事知識,什麽是步槍,什麽是機槍,怎麽開,怎麽樣就把人給打死了,等等諸如此類的常識問題,因為機械的短缺,他們的訓練往往是拿著木頭槍來充數,要得到一名合格的軍人之間的距離還很漫長。

    栗雲龍等軍部指揮員也從來沒有諱言這個大難題,可是,越是困難才越是鍛煉人的意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對於指揮員的問題是,怎樣揚長避短,避實就虛,克敵製勝。

    其餘的八萬民軍和遼寧等地新編組的民兵,則按照地域分布,進行駐紮和訓練,讓他們盡快掌握必要的軍事常識,成為初級軍事人員,以備將來作戰的人力積蓄,栗雲龍等人並不覺得許多事情有多難,關鍵是因為,他們有經驗,可以照搬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的做法,先訓練民兵,然後逐漸強化,升格為地方部隊,再隨著戰術技能的熟練和武器的改進而升級為野戰主力部隊。

    當然,他們也進行了適當的分工,一部分人用於後勤工作,建設大規模的兵站,儲備物資,征集糧食,草料,運輸車輛,器械,飼養馬匹等等,

    部隊進行了緊張地動員,對所有控製區域的百姓進行了廣泛的宣傳,讓他們明白,這次戰爭的重要意義,是保家衛國的正義行動,是為了中華民族,為了大清帝國的生存而戰,也是為了每一個百姓的安危而戰。

    宣傳報道部門主要交給原紅燈照的婦女們去完成,也調集了一些部隊上能言善辯,口齒伶俐的士兵去協作,龍飛的情報部門還專門抽調出一些骨幹,對宣傳的口徑,政策進行了統一,事實證明,效果是很好的。

    因為有增祺將軍的大力支持,地方官員和士紳都行動起來,盡管他們之間有許多的矛盾,但是,麵對民族危難,還是有共同語言的。

    為了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新鮮感,真實性,他們派出了許多人到各村屯去收集故事素材,其實,根本不需要多大工夫,他們就有了很多的收獲,俄軍在中國東北的軍紀是很不能恭維的,殺人放火,搶劫,盡管沒有軍官的指揮和鼓勵,造成的事實還是很多,人民深受其害。因為真實,因為宣傳,簡易的圖片和渲染得很到位的故事,整個遼寧的控製區域,都洋溢著疾惡如仇,同仇敵愾的昂揚氣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