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百六五章,軍長被俘記(1/2)

作者:萬字旗下的大清帝國字數:5418更新時間:2018-12-26 12:16:00

    政委的意見是,低調高調都無所謂,那都是情緒化了的國家麵貌,根本的還是高層領導者堅定不移地處理重大事態的強硬姿態,鐵血手腕,在原子彈發明之前的時代,常規軍事實力決定了一切。經濟的軍事化程度可以根據情況不同進行選擇。

    中國新軍四大巨頭的基本意見,決定了整個新軍的走向。在一段時間裏,淡化軍事,強化經濟,但是,要將經濟和軍事進行捆綁,建立軍事化的經濟,可以隨時隨地轉型的工業基礎。

    工業化是鐵定的。關鍵是,作為後起國家,不能綜合均衡增長,自然主義,而要重點建設,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人力,在某些方麵突飛猛進,帶動相關的產業鏈條。

    中國在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模式被認可,那是典型的重工業核心,如果拋棄了許多政治色彩,以及過於主觀化的急於求成傾向和災難作為,其主旨是完全正確的,特別是在當時國際形勢極端惡劣的情況下,被迅速孤立於世界兩大陣營之外的尷尬和危險處境中,民族生存成為第一主題。

    蘇聯的二八年到三七年的發展成為藍本之一,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迅速成長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國,對蘇聯和世界各國來說,都有著難以置信的重大意味,當然,代價是沉重的,甚至衍生出許多非必要的矛盾和政治震動。

    韓國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經濟突變,也讓中國新軍的領導層非常重視,四小龍的發展是基本常識。韓國最成功的地方在不均衡增長戰略,在於模擬社會主義國家的五年計劃方式的指導。

    在研究各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新軍的領導層進行了反複的思考,討論和檢驗,當然,主要局限於老坦克兵的人群中間,和真正的大清王朝的人們進行經濟對話是困難的。

    蘇聯的號稱三十年代的奇跡的工業化事件,有著異常例外的條件,恰好因為一九二九年十月開始的經濟大危機,造成西方國家的極度恐慌,於是,人為的針對蘇聯的封鎖包圍圈兒在經濟上坍塌了,各國紛紛尋求和蘇聯的合作,大量地出口機器,技術,使蘇聯的發展有了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當然,在蘇聯方麵,還有一個經濟崩潰之後的修複,蘇醒期。韓國的發展更是美國主導下,將發達國家逐漸淘汰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之遷移的結果。所以,中國新軍的發展,最終還要將三國的經濟發展優劣進行綜合對比,擇其精要,為我所用。

    新軍製定了一個長遠規劃,一個十年計劃,一個三年規劃,算是是長,中,近三維目標,長遠的來講,就是以重工的發展,領先於世界的潮流,在技術上逐漸全麵趕超那時的發達國家,在三十年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國,成為世界的主宰,將中國的傳統文明,思想理念,象現代的美國一樣強製性地推廣到世界各地,總之`,世界權利的頂端,武裝憲兵,為所欲為,號令地球村。反正世界上需要一定的秩序,在地球世界一體化的初發階段,往往會表現為一個中心國家主導的形式,或者兩個國家的抗衡。這是難以避免的,與其讓其他無賴國家霸占此寶座,不如由相對善良的中國人來維持。

    十年計劃是工業化計劃,在十年裏麵,將整個東北地區的經濟抬升一個新台階,初步由落後的農業地區發展成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地區。使農業產值所占的比重,能夠達到百分之六十。建立一切發展的基礎工業。並且使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從技術到產量上都居於世界先進水平,具體指標是,煤炭年產量在五千萬噸,鋼鐵年產量在一千萬噸以上,在石油工業上,要從無到有,建立一個年產量在百萬噸以上的中型基地。建立東北的電力網絡,籌建幾個中小型的火電廠和水電廠,能夠達到年發電上億度,交通運輸方麵,鋪設柏油馬路為主體形式的東北公路網絡。主要是南北方的貫穿幹道,還要根據情況,鋪設一萬公裏以上的鐵路幹線,打通東北各主要城市的聯係。機械設備的製造方麵,要能夠生產成套設備,大型的水壓機,比較精密適用的機床等等。特別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拖拉機廠,針對東北農業荒地的大開墾,要建立一個坦克生產廠,一個飛機生產廠,一個汽車生產廠,一個專門的中高端發動機廠。以適應各種需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