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一章 聚變引擎(3/3)

作者:雪域明心字數:7868更新時間:2019-06-30 07:10:22

    這樣一個全新的科研領域,自然需要全新的科學理論為指導才能研究清楚,而地球上的科學家,不管是國外的還是國內的,依然抱著之前那種固有的既定認識不放,奉元素周期律之類的理論及定律為萬古不變的永恒圭臬,在單純的物質屬性框架內研究那種複合了能量屬性的東西,結果自然討不到什麽好處。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就算後來李成棟教授複合出來的那種級材料的配方與流程依然因為種種原因而泄露出去,弄得整個地球上幾乎到處都是,照樣沒有多少人在其基礎上研究出什麽新的東西,除了照貓畫虎地重複已有的實驗外,也僅僅隻有兩三例偶然複合成功的新材料問世,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在最基本的指導理論上都會弄錯,那種情況下的科學研究所能取得的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用事倍功半這個詞來明都有點過分,完全可以用瞎貓碰上死耗子的比喻來形容,不出成果乃是十分正常的事情,真正出了成果才會令人奇怪呢!那當真是機緣湊巧,運氣好到家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的事情。

    也正是因為這種從一開始走岔道路的緣故,最近幾十年時間裏,地球上的那些科學家在研究級材料及其各種變種的過程中,其實一直都沒有一個清晰與明確的思路和體係,完全就是窮舉似地進行無以計數的具體實驗,然後從中碰運氣一般得到一些完全無法預料的成品,真正成功的概率萬中無一。

    這其中,財大氣粗的美國投入的資金和資源最多,進行的實驗也最頻繁,因此其取得的成果也最顯著,至今已經有著包括原始材料在內的四五種級材料問世,使其國內的科技水平飛躍性地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不過,就算是這樣,那些性能已經極其驚人的級材料依然無法滿足可控核聚變反應裝置的苛刻要求,最多隻能用來製造外圍輔助設備,無法用於核心設施的製造。而沒有足夠強悍的材料,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的微型化自然隻能存在於科學家的設計之中,離真正的成功依然遙不可及。

    就像美國建造成功的那座聚變反應堆,依然是花費了幾千億美金才構造出來的“托卡馬克”型磁場約束法裝置,不缺錢的美國人花費巨資建造了眾多導線圈,以之產生的巨大磁場約束反應堆,使之可以控製。如此一來,可控核聚變的實驗雖然確實取得了成功,但是整個實驗裝置的體積卻大到了令人無法容忍的程度,完全與“微型化”這個詞沒有半點可供聯係之處。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