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875章 諸葛亮借東風(1/2)

作者:漁陽員外字數:4514更新時間:2019-01-03 19:27:17

    餘中運點頭說:“對,不過呢,事在人為,諸葛亮借東風,方有後來的周瑜火燒戰船,自古以來,我們就有求雨的傳統,傳說中上天有雨神,還有能夠呼風喚雨的龍王爺,古代,幹旱時期,最好的辦法就是求雨,遍尋世間奇人方士,擺下供案,殺雞宰羊,旌旗招展,用來求雨,往往能夠收到奇特效果啊!”

    孫西浩聽後啞然失笑說:“老餘啊,這都是什麽年代了,你還會迷信古時候求雨的那一套封建殘餘。”

    餘中運說:“這個事情,也不盡然,是屬於信則有不信則無。這個世界之上,到底有沒有神靈,誰也說不清楚,現在,我們的很多奇異自然現象,也是很多科學無法解釋的。”

    餘中運就把自己所掌握的有關求雨的典故,講給了孫西浩。

    古代華夏,是一個以農牧生產為主的國度,影響糧食收成的重要因素是雨水。因此,雨水不僅是決定農牧生產的命脈,也直接關係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自古以來,祈求風調雨順、旱年禱風求雨便一直受到上自國君、下至平民的極高重視,因此,早在商周時期,就有如《周禮·春官·司巫》中這樣的記載:“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巫師卜卦、兒童舞雩的祭祀方式,是古代出現的最早的求雨儀式。甚而至於出現了商湯舍身火海而求雨於桑林的“商湯禱雨”的壯烈故事。

    商湯王就身著白衣,自乘白馬、白車,率領眾臣到汜水的桑林禱雨。湯王手捧三足鼎,把自己作為祭品,跪地向上天誠懇地懺悔自己的過錯,以六件事責備自己,求天快降大雨,以救萬民,並剪下了自己的頭發、指甲焚燒,以示對自己的懲罰。湯王的虔誠之心,感動了蒼天。頓時雷聲大起,黑雲壓頭,不多時暴雨傾盆而下。桑林的老百姓們高興得在雨中連唱帶跳,歡欣鼓舞,慶祝自己的勝利。從此,湯王每年都帶領宮廷大臣來桑林祭奠,並命伊尹把百姓的歌舞記錄整理,取名“桑林舞”。這就是著名的“桑林禱雨”。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湯王,在他禱雨住過的大溝旁———汜水城東關外,專門修建了一座廟宇,叫湯王廟。再後來,那裏成為一個村莊,叫湯王廟溝。

    餘中運講到了曆史上的第一個求雨典故,接著他講到了第二個。

    董仲舒到江都國任國相這一年,正趕上江都國一帶出現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董仲舒認為這正是教育劉非的極好時機,於是他就對劉非說,這次久旱不雨,是上天的懲戒,必須舉行祈天求雨的儀式,以求五穀豐登。而方法嘛,董仲舒用的當然是他創造的“天人感應說”加上經他改造之後的“陰陽學”。第二天,董仲舒令關上江都國內所有的南門,不準用火——這便是前文提及的“閉諸陽”。並且要求把所有的北門都打開——這是“縱諸陰”。按照雲從龍、雲多則雨至的原理,董仲舒不僅要求在祭壇前擺放清酒、豬肉、公雞、鹽巴等上供,他還要求用幹淨的泥土在祭壇前的中央空曠地帶堆成一條長八丈的大蒼龍、七條長四丈的小土龍;另外,他還要求在祭壇之前挖八尺見方、一尺深的水池,裏麵放上五隻活蹦亂跳的癩蛤蟆。一時間,人們的神情極為專注、現場的氣氛極為嚴肅、祭祀的場麵極為壯觀——劉非、董仲舒率大小官員們長跪在設好的祭天壇下,求老天爺快快下雨。事實上,就像後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一樣,在他設壇求雨不久,果真下起了瓢潑大雨,而且一下就是整整好幾天,江都國的旱情得到了徹底的解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