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八十三章 畝產(2/3)

作者:曉風字數:6852更新時間:2019-01-08 19:44:18

    雖是會辦和幫辦,但兩人並沒有具體的職掌,並沒有兼任某局,比如鍾榮,就是會辦兼屯田局和書記局兩局的主辦。

    “叔平,你看麥田裏田壟邊上,似乎是有塘泥的殘跡?”

    李鑫也是不敢肯定,不過張德齊看了之後,便是用肯定的口吻道:“是塘泥……我想起來了,大人提起過,去冬年前和年後,曾經發動過萬壯丁起塘泥施肥,現在看來,這麥子長勢如此之好,應是施肥之功。”

    “肥力夠,還有這大大小小的引水渠,水是夠了。”

    “還有不少水車。”

    “看這裏似有撒過灰粉,應是除蟲之用。”

    “這些不過是普通旱田,換在濟南,畝產是一石半到兩石間,就算是好年景了。現在看,似乎遠遠不止……”

    “以弟估計,是在四石到五石之間。”

    這個數字一出來,兩個濟南來的讀書人都沉默了下來。當時天下最為肥沃膏潤的土地無疑是在江南,特別是鬆江蘇州一帶,國初時候,天下七分之一的本色賦稅都是蘇州一府繳納,蘇州鬆江一帶土地之肥沃,由此可見一斑。

    而現在這時候,江南的土地多種值桑樹或棉花,糧食反而是產的少了,糧食產量最穩定的地方反變成湖廣一帶,湖廣熟,天下足,這諺語便是當時情形寫照。

    而湖廣也好,江南也罷,一畝地最高產可達六石以上,按一石百二十斤來算,就是七八百斤的產量。純粹的粳米有這個產量,除了後世有化肥農藥可以再提三四百斤左右的產量外,幾乎無可再增長了。

    山東這裏,水土之利遠不及江南、湖廣,河流較少,旱田多,近水田少,肥料不足和引水不便都妨礙了農業發展,在膠州這裏,平均畝產也就是二石,一年兩季,百姓收成不到五石,換算成銀錢,按崇禎年間的平均物價來算,也就是三兩銀子。

    當然這還是理想狀態下,沒有減產或是絕收,然後還得上交主四成到一半的收入,再有種種的勒索和勞役,山東這裏已經算是好地方,沒有大規模的流民出現和造反,換了天災不斷的西北和河南,不造反就隻能活活餓死了。

    如果天下的土地都能經過張守仁這樣的改良,把畝產提搞到四五石的水平,就算還不及江南和湖廣,就算還有剝削和雜派勞役,但天下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情形,也就真的不會再出現了!

    做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自是以懷抱天下為已任,在這一瞬之間,兩個讀書人的心事是相通的。

    但細想起來,這樣的事又是何等的艱難?

    張守仁這裏,從開挖魚塘到大養牧畜,用了多少財力,不是他有這樣的手筆,又是在浮山有這樣的人望能馭使到人力,想在別處地方做這樣的事,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以大明地方官員的行政能力和對地方的控製能力,還有地方官府的菲薄財力,想做這樣的事,根本就絕無可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