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六章 好象是中了(1/4)

作者:虎臣字數:10092更新時間:2019-01-08 19:56:59

    第十六章 好象是中了

    這次縣試的有兩到題,都取自《論語》。

    一題是:為人謀而不忠乎。

    另外一題更簡單:誨女知之乎。

    都是小題。

    所謂小題,就是將四書中的某一句截上下句,讓意思變得不完整。

    比如第一題的原句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第二題的原句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兩道題目中,三省其身,是個人都聽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更是千古名句。也是兩題的題眼。

    可考官卻偏偏將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半句給截去了,剩下的半句,你若不是對儒家經典達到一定的熟悉程度,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著手。

    但若是知道了,依照句子的意思,按照八股格式論述一遍即可。論述文,別說對蘇木,恐怕在座的考生中隻要學過幾年作文,也能輕易寫他幾百字。況且,八股文每一段該寫什麽,甚至用什麽詞都有一定之規。比如承題的開頭就要用一個“蓋”字。

    童子試,說到底就是考童生死記硬背的功夫,和最基礎的分析思維能力。

    蘇木拿到題目之後,不覺搖頭,固定的格式,固定的寫作套路,連中心思想也被題目限定了,這文章作起來也有夠無聊的。

    略一思索,就將這兩題的作法想得透徹。

    為了保險,就拿起草稿紙,也不管字跡是否工整,用草書刷刷地寫了起來。

    古代科舉除了發卷子之外,另外還有幾張草稿,上麵蓋著縣衙的大印。

    嚴格來說,古代讀書人參加的考試並不多。童子試三場,三年考兩次。至於後麵的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年一屆,根本不能同現代人相比。

    一個現代學生,從上初中起,單元測驗、半期考試、期末考試、畢業考試、升學考試。到高中時,六七門功課,可以說每周必考,早就磨練成人精了。

    若說起考試經驗,蘇木在這個時代可謂是獨一份兒的。

    當下也不敢大意,先將兩題目的大綱和段落大意逐一擬好。

    等一切弄好,滿意地看了草稿一眼,天光已經大亮。

    再看其他五十多個考生,都已經提起筆飛快地寫著卷子。今天的題目不難,看他們的表情,好象都很輕鬆的樣子,有的人甚至搖頭晃腦眯著眼睛用得意的表情默頌著自己的卷子。

    蘇木也不急噪,又檢查了一遍,這才開始正式寫稿。

    卷子不用做得太快,能夠拿到高分才是王道。

    況且,這場考試有一天時間揮霍。兩道題目加一起也不過兩千字不到,不用著急。

    不過,俗話說:看人挑水不吃力,自己挑水壓彎腰。在大學當助理講師的時候,蘇木成天接觸古代典籍,穿越到明朝之後繼承了那個同名同姓讀書人的記憶,四書五經也背得溜熟。可用古文寫作還是第一次,卻不如他先前想象的那麽簡單。

    第一題的破題和承題還簡單,可等到開始起股時,蘇木就感覺到其中的難度。

    習慣了用現代漢語寫作,無論是用詞造句,還是行文都已經形成了習慣。而古文又是一種高度凝練的寫作方式,要在幾百字的篇幅中將意思說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