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61董卓入長安(1/2)

作者:彈冠振衣字數:5566更新時間:2019-01-13 21:55:40

    此時,劉備坐在回青州的船上,思考著日後行事方略,而袁紹在河內,謀劃著奪取冀州,隻有孫堅屯兵洛陽,似乎仍有向西之意。

    不過,董卓對此,並不知道,他還以為關東諸侯會來對付他。

    因此,董卓退走之後,到了安全的地點,又收攏殘兵敗將,整頓兵馬,派出數路人馬布防。

    其中,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餘的中郎將、校尉,如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布在諸縣,以地獄山東諸侯的人馬。至於董卓自己,則在布置了兵馬之後,帶兵直接回了長安。

    董卓的這個布置,單純從軍事角度上來說,是沒什麽問題的,可以有效的防禦關東諸侯。然而,董卓這麽布置,卻是把自己的心腹部曲,嫡係軍隊,都放在了外麵,造成了一個外輕內重的局麵。如果長安城中,都是像王允那樣眼高手低的貨色也就算了,偏偏長安城中,還有一位連曹操都要用之為“謀主”的荀攸在,立刻就看出了董卓的這一破綻,可以說,董卓的軍事部署,就是造成了後來他被的刺殺的原因。

    早在初平元年,董卓遷都長安之後,荀爽見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與司徒王允及董卓長史何顒共同策劃反董,王允是司徒,荀爽是司空,兩位都是三公,三公之中有兩人反董,隻有太尉趙謙未曾參加。趙謙是益州人,董卓在涼州、益州之中素有威名,實際上,後來董卓被刺殺,西涼軍反攻長安,就是四川兵打開了城門,放了李郭入城。荀爽不找趙謙同謀,隻能說他老人家是火眼金睛,不愧是江湖人稱“荀氏八龍”的人物。

    但是,荀爽不久病逝,年六十三歲。

    隨後,王允又與司隸校尉黃琬、尚書鄭泰、護羌校尉楊瓚、執金吾士孫瑞合謀,給董卓上書,以羌校尉楊瓚行左將軍事,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兩人表麵上是率軍從武關出發討伐袁術。實際上是幫助袁術這一路人馬去討伐董卓,然後,保護天子回洛陽。奏章送到董卓手裏,董卓心生疑惑,沒有批準,王允又以士孫瑞為仆射,楊瓚為尚書,張溫也私下裏和王允聯合,想要誅殺董卓。

    隻是董卓一直以來都不在長安,因此無法動手,不過,現在董卓回來了。

    初平二年,三月,長安城外。

    文武百官,上到三公九卿,下到鬥食小吏,皆在此處迎接董卓回京。

    大約是董卓打了敗仗,所以,董卓決定,把自己的頭銜再升一升,去一去晦氣。

    可能是董卓覺得“太師”比他的故主袁隗的“太傅”還要大上那麽一點點,於是又讓光祿勳宣璠持節,拜董卓做了太師,位在諸侯王之上。從此以後,從名義上說,整個大漢帝國,除了漢獻帝以外,董卓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以後,就要稱呼董卓為“董太師”。

    董太師回長安的排場極大,文武百官在路旁迎接,董卓乘坐的車子使用“金華青蓋”,“爪畫兩轓”,當時的人稱此車為“竿摩車”,說董卓車輛、服飾等物,已經接近天子的排場了。

    董卓回到了長安,文武百官都來迎接,全都在路旁行禮,董卓看到皇甫嵩,忽然想起當年皇甫嵩彈劾自己之事。

    當初,漢靈帝病危,讓董卓將軍隊交給皇甫嵩,而董卓不聽,不肯把兵馬交給皇甫嵩。當時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在軍中,對皇甫說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建議皇甫嵩抓住這個董卓逆命的機會,把董卓給殺了。可皇甫嵩卻以專命雖罪,專誅亦有責也為由,也即董卓不從詔書是有罪的,可我如擅殺他,卻也是有過錯的,不肯從皇甫酈之諫,隻是上書彈劾董卓而已。說真的,皇甫嵩還不如不去彈劾董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