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五四四章 何為快何為慢(2/2)

作者:袤一字數:4266更新時間:2020-09-02 19:46:26

    倭國人跟華夏人在這方麵,還真的有很大的區別的。

    倭國人買設備,還是非常能算計的,可不是隨便就下手,用精打細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很少花大頭錢。

    可是,在學習技術方麵,還是非常大方的,比較舍得花錢,而消化技術則更舍得花錢和精力。

    對他們來說,設備並不是最主要的,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倭國人認為,技術的關鍵就是全麵消化和全員掌握。

    現實也是這樣,這麽說吧,如果一個企業長期從事某一種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他們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和技術就一定越來越係統和深入,優勢也就越來越明顯,任何一個新的進入者要想在短期內趕超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換成一句來總結,華夏人對技術,表麵看得懂,根本學不會,更是堅持不了。

    這位專家給吳昊舉個簡單的小例子,他說在倭國的企業,老板要求每天車間的地板要清潔十次,這樣才能保持環境的清潔和產品的品質。倭國人保證每天十次,一次不少,堅持不懈。

    聽對方這麽說,吳昊竟然無言以對了,因為他知道,在華夏,頭三天十次沒問題,一個星期過去,十次就變八次,慢慢地八次變五次,五次變兩次,最後三天一次、五天一次、一周一次也保證不了。

    除了技術的理解不同外,對速度,兩國的企業家理解同樣有差別的。

    華夏人做事特別喜歡追求速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極為嚴重。華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講究立竿見影,講究所謂效率和速度。

    而倭國人似乎和我們不同。倭國人看起來比較程序化和呆板,說明書上怎麽說的,就怎麽做,一點也不走樣兒。

    而華夏人大都比較靈活,背後是小聰明、偷工減料、自以為是、粗製濫造。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修路。大城市的還好說,到了縣城,尤其是鄉村,新修的油渣路到是一點也不慢,可是完整率,沒有超過一年的,一場大雨,上麵一走車,就會被掏得坑坑窪窪的。

    雖然一些專家把這個鍋讓超重大貨背上了,現實是,就算不是大貨,一般的小車,在雨天走幾趟,就能達到坑坑窪窪效果的。

    所以,在縣級以下的公路上,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不管你這條路是不是新的,年年有修補的工程隊在路上。

    從這些現實上,可以看到,倭國在經濟上的發展,還是遠遠走在華夏的前麵,而且發展的結構、質量比我們要好得多。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還有就是,倭國經濟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跟我們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而是有著天壤之別。

    華夏官方的統計,就全體國民來說,單位能耗是倭國的一百五十倍,也就是說,消耗同一個東西,倭國每人創造的價值是華夏的一百五十倍。

    這樣一比較,就可以得出,何為快?何為慢?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