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十一章 世家養豬策略(2/2)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7120更新時間:2019-05-01 01:51:05

    再往後,世家甚至發展到用這一套來相互坑敵對士族的優秀嫡子,有膽大妄為的甚至用在國君下一代身上……

    現在幹不掉對手,但是可以想辦法把對手的下一代養成豬……

    像董卓現在這個狀況,對於關東這些士族世家來說,還隻是給董卓上的前菜,大餐還在後頭……

    對士族而言,美女不僅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紐帶,一種武器,運用巧妙,唯在於心……

    ***********

    美人自然各有各的不同。

    蔡琰的美就宛如一本精美華麗的書,沉甸甸的裝滿了知性美,散發著陣陣書香,引誘著人不自覺的想去讀,想去看,想去進一步的了解……

    房屋內一角的香爐熏著香,蔡琰不喜歡什麽花香那種偏向於濃烈一些的香味,唯獨喜歡這種類似於青竹一般的略有略無淡淡之香。

    此時的蔡琰剛剛默寫完了一卷之前她看過,但是又被父親蔡邕送出去的書籍。

    從衛家回到了蔡家,蔡琰的生活很是簡單,一般早上的時候大都在讀書和默寫書籍的過程中度過,中午略略休憩後一般會撫一首隨性的琴曲,時間一久,蔡府上下都知道了蔡琰的習慣,因此當時斐潛來蔡府等待蔡邕的時候,才會突然感覺到整個蔡府安靜下來,身旁的小侍女也才會製止斐潛說話。

    人言道,樂為心聲,那一日蔡琰隻是忽然想起她自己的經曆,不由自主的將情緒融合到了琴聲之中,一曲奏畢,卻沒想到小侍女小彩衣在之後竟帶來了一張斐潛寫著兩句詩的紙張……

    東漢時期,詩詞尚未有較大發展,在這個時期,人們更欣賞的是文字華美的長賦,而詩詞在此時才剛剛冒出一點苗苗出來,許多流傳後世的漢代詩詞其實偏向於歌,嚴格來講是樂府歌辭的某種演化。

    在漢代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各地的風、雅、頌,隨後漢代詩歌大致經曆了從民間歌謠到文人創作,從樂府歌辭到文人徒詩即“古詩”這麽一個過程,至於四言五言七言等等各種格式,那是之後的事情了……

    漢武帝時期,劉徹不但在武力上驅逐了匈奴奠定了大漢的威名,在文學上除了設立太學之外也正式建立樂府官署,由精通音樂的李延年充任協律都尉,負責製定樂譜和訓練樂員,同時大規模地搜集民歌配樂演唱。樂府官署的設置,使漢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並得以發展成為詩詞的雛形。

    就像後世流傳下來的劉邦的《大風歌》,其實就是劉邦用楚歌的格式所寫的……

    隨後詩這種文化載體慢慢發展,一直到了東漢才慢慢出現了些四言、五言詩,漢代著名的班固就是五言詩的首創者。

    因此斐潛當時情緒激動之下瞎拚湊出來的詩詞,卻在這時難免帶給蔡琰一種獨特的新鮮感,原來詩詞還可以這樣……

    不過為何這個韻腳如此奇怪?有這種變韻的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