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八零章 瘟疫的陰霾(2/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064更新時間:2019-05-01 01:57:29

    誰能分辨得出,方才賈詡的話語當中,有幾分真,有幾分假?

    哪一些是真的,哪一些是假的?

    斐潛上上下下的看了賈詡幾眼,琢磨著要不要還是叫人去燒點水,幹脆熬湯喝算了。

    賈詡被斐潛盯著有些發毛,不由得收了收方才一副慷慨激昂的模樣,擺出了一副嚴肅正經臉。

    “文和,”斐潛也換上了一副正經的模樣,不苟言笑的說道,“汝之言,雖有矢的,亦有非也!”

    賈詡倒是一點情緒都沒有表露出來,隻是拱手說道:“請君侯賜教。”

    “……汝為法家之人,應知法家之利弊。”斐潛看著賈詡,說道,“某且言之,若有不足之處,文和可直言便是。”

    “法、術、勢,各有妙用,以禮輔之……”斐潛豎起三根手指頭,說道,“此乃先秦法家大成也,韓非子功不可沒。”

    賈詡點點頭,

    “儒則尚禮,道則尚虛,墨則尚義,法者……”斐潛停頓了一下,然後看著賈詡說道,“尚人,或言,尚君也……”

    賈詡睜大雙眼,略帶一絲佩服神色,點頭稱是。

    法家中“法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法治。雖然強調以法來管束削弱貴族勢力,但根本目的在於將權力集中在君王手中。法律之上的仍是君主皇帝的權力,所謂“出口即法,下筆乃律”,君王可以超越法律之上,淩駕於法律之外,這樣的法實質是權大於法的王法,因而它談不上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故而斐潛說“法尚君”。

    這些資訊,在後世都不一定有人會去特別留意,更何況現在是在漢代。因為知識傳播的速度相對較慢,並且多數是以家學這種形式進行傳承的,因此很多時候漢代土著並沒有機會接觸到除了自家家學之外的一些東西,就算是有,很多也是其他學派的隻言片語……

    想象一下,一根竹簡上最多隻能寫十幾二十個字,然後一卷大都三四千字的模樣,在這樣的條件下,想要有大量的書籍來提供給個人閱讀,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情了,因此在古代,基本上來說,一個人便隻能是精修一個學派。

    所以當斐潛不僅能夠講出法家的特色,並且還能和其他學派進行比較的時候,這些知識量基本上就不是一般的漢代士族所能掌握的了。

    不過這個並沒有結束,斐潛繼續說道,“……文和承法家衣缽,當知‘好利惡害’四字,然成亦如是,敗亦如是……”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曾言,“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並根據這一點出發,來製定相關的法律條例。

    趨利避害性可以說是整個生物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本性。

    喜陽的樹木生長都盡量向陽,喜陰的生物都盡量向潮濕陰暗的地方聚攏。人碰到利刃就縮手,遇到了火焰要避讓,這就最基礎的公理,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本能,法家便從其中得出了一條基礎的支配人民群眾的原則,“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

    這種“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不全部在物質層麵,甚至也體現在精神的層麵,當某一些人覺得他的某個行為可能會導致更加惡劣的後果的時候,就有可能會采取犧牲個體,保全群落的舉措,這種就屬於更高一個層麵的“就利避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