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35章 敝帚何自珍(2/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592更新時間:2020-01-15 20:35:50

    “哦?!竟然還有這等方法……”張飛瞪圓了眼,看著唐熀熟練的將自己的袖口褲腿全數纏繞紮好。

    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褲子了,但是這個時候的褲子是沒有襠的,叫做“脛衣”,所謂的脛衣類似於後世的長筒襪,它隻有兩隻單獨的褲管,沒有褲腰,上端用帶子係在腰上,那麽隻有褲管的褲子當然是沒有襠的,或者說是開襠的。

    大部分的漢人,穿的是“下裳”,其實就是前後兩塊布,為了遮住中間的那什麽,男女都穿,講究些的會在下裳裏穿上脛衣,豪放些的就直接光腿了。

    在漢朝的時候,脛衣也有了變化,原本兩隻分離的褲腿被連接了起來,有了褲腰,但還是屬於開襠褲,叫“窮褲”,士族子弟多不屑於穿這個。《漢書》中記載:“雖宮人使令皆為窮褲,多其帶。”

    此外,像是為什麽古代士族子弟,一個個公子哥一樣都要在腰間掛一塊玉佩,並非完全是為了彰顯身份,也有實際的用途,畢竟不知道什麽時候會有風不知道從什麽角度吹過來……

    《禮記·曲禮》中說“勞毋袒,暑毋褰裳”,意思就是就算是再熱的時候,也不能把下裳提起來,多少要點臉,別搞什麽君子敞蛋蛋……

    在褲子這個方麵上,遊牧民族的模式比較靠近後世了,畢竟他們要騎馬,這要是沒有襠的褲子,摩擦起來,這酸爽麽,自然就是別提了。不過胡人的褲子被稱為“縵襠”,後來傳入中原與窮褲相結合,最後就變成了後世褲子的雛形,也稱之為“犢鼻褌”,就是短褲。但是有意思的是,“褌”這種有襠褲在發明出來後,被認為是一種低賤的服飾,都是下層百姓們才穿,上流社會士族子弟們仍舊喜歡穿開檔的裳……

    而普通兵卒,自然就是短裳加上犢鼻褌,好一點的還能有一件寬大的外袍,這樣的裝備在漢代很常見。

    沒有布條怎麽辦?

    現裁啊!

    脫下一件寬大的外袍,沿著紋路便可以直接裁出布條來……

    唐熀又讓手下再次示範了如何纏繞布條,然後如何將布條的最後一截捆好,但是劉備兵卒依舊有很多人捆不好,不是鬆鬆垮垮就是拉達這好長一截,不過麽,也有學得快學得好的,唐熀便一邊給予表揚,一邊讓手下標記下來。

    隨後也不繼續糾正了,就這樣帶著兵卒繼續進山。

    山林之中,尋找正確的方向,無疑就是行進的重要一個環節。

    利用太陽判斷方向是基礎當中的基礎,若是沒有太陽的時候,便利用植被,利用樹木苔蘚,甚至是山頂上未融化的積雪,都可以大體上粗略的判斷出方位,然後確定自己行進的方向。

    然後就是行進的標識。每隔兩百步,要麽在樹上,要麽直接利用樹枝等,樹立一個標識出來,一來方麵檢索自己行進的方向是否有偏差,另外一個也是有利於發現走錯了可以迅速找到原來的道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