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93章 破妄(2/3)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8998更新時間:2020-04-06 23:26:36

    而對於鄭玄等人,包括司馬徽在內的很多現階段的大儒來說,他們所遭遇的事情就和之前不同了,當下整個朝堂激烈動蕩,整個國家陷入了無序的狀態之中,昔日榮耀的漢帝國已經臨近崩潰的邊緣,傳統的信念已經失去了維係人心的力量,而新的秩序和信念又沒有形成,戰亂,饑荒,天災,**,朝不保夕,自然也就思考得更多。

    可以說,鄭箋便是在這樣得環境之下產生出來得,而且也帶領著後世朝代很多人也走向了這一條路……

    “關關之詩……”斐潛看著鄭玄,說道,“毛詩注以標興,鄭公加已箋解……言此詩乃‘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愛在進賢,不淫其色’,不知可有此事?”

    鄭玄道:“正是,樂得淑女,以為君子之好仇,不為淫其色。寤寐思之,哀世失夫婦之道,不得此人,不為滅傷其愛也……”

    斐潛不知可否,又接著說道:“然鄭公又注,‘樂得淑女已配君子’此句,乃哀窈窕,思賢才,無傷善之心,‘哀’乃‘衷’之異文之誤也……亦有此事?”

    鄭玄點頭說道:“毛詩之注,於窈窕之哀有解,故而某方言‘哀’為‘衷’之誤也。”

    “故而卷耳之詩,亦非相思之苦,乃憂者之興乎?”斐潛哈哈一笑,繼續說道,“桃夭亦非出嫁歡喜,乃天下興平,人心得安也?”

    鄭玄轉了轉眼珠,有些明白斐潛的意思了,微微皺眉,但是依舊點頭說道:“嗯……正是……”

    文學麽,似乎從一開始就和政治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說這是華夏文學的傳統,但是也走了不少的歪路。最為重要的是,因為往往注重文學在政治上麵的作用,而抹殺了文學本身用來傳遞情感的原本用途,這也是後世很多文字獄的產生的根源。就像是“清風亂翻書”,其中持才傲物自視清高者有,但說是反清複明圖謀不軌就是過了,畢竟作者當時也興衝衝的做著清朝的官兒,笑嗬嗬的拿著俸祿,跟什麽苦大仇深的反清複明義士根本不沾邊,隻不過或許用來諷刺那些八旗子弟什麽都不懂而已。

    而這樣的政治解讀,說起來,毛詩鄭箋便算是開山祖師了。

    就像是斐潛說的《卷耳》之詩,原本是表達相思的,結果毛詩表示這個是有微言大義的,並不是普通的相思情感,而是後宮當中的嬪妃擔心君王不能求賢,以至於朝夕憂慮……

    至於什麽《桃夭》之類也是如此,基本上所有的詩經,不管是不是情感詩篇,毛傳鄭箋一律都認為和政治有關,詩詞的表麵上的都是字麵意義,深層意義才是更重要的……

    就像是後世的那一篇《背影》,原本就是最為真摯的情感流露,可是非要有人講說這是通過一種與眾不同的表達途徑,反映了舊道德和新思想之間的碰撞和傳承,有特殊的什麽革命性質和曆史內容,有著深沉的思想內涵……

    斐潛當時隻想表示,橘麻麥皮當中的那個橘子。

    所以現在見到了這種強行政治解釋的開山祖師,嗯,也不能講說鄭玄就是祖師,畢竟之前還有個二毛,但是鄭玄無疑也是其中將其發光廣大的重要人物之一,便有些不客氣的說道:“若依鄭公之意,天下之詩,皆有微言,天下之歌,皆有大義?男求女愛,便是君王求賢?情思哀怨,便是思世不公?人人所思所想,皆為天下蒼生,人人所言所行,皆為家國社稷?”

    鄭玄老臉多少有些扯不下來了,倒是一旁的司馬徽撫掌而笑,“好好!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張口見今之美,閉口見今之失!且問古人何知今?文章千古事,豈有皆美刺?古之詩詞,寄情於墨,托意於篇,不假吏辭,不托政勢,自傳千古!豈有篇篇皆意指朝堂者?康成!此乃汝之過也!”

    之前司馬徽吃癟,現在見到了鄭玄被斐潛挑刺,便是快意起來。

    鄭玄辯解道:“自古以來,善鳥香草,便比君子,惡禽臭物,多指奸讒,以言喻政,以章振綱,乃文章之大義也!男女歡愛,纏綿思念,乃小道也!驃騎莫非隻求小道而略大義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