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22章 求真求正(2/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026更新時間:2020-04-08 21:45:52

    漢武帝和光武帝是不是這麽想的,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也有可能不是,反正司馬徽現在這麽說了,信不信由你……

    但是也不能不否認,司馬徽所說的確實有些道理。今文確實是比古文更加容易傳授和學習,這是今文具備的優勢,否則也不會當下那麽多的人學習今文經學。

    “然求學之人,豈能知難而退哉!”司馬徽的聲音鏗鏘起來,手臂也揮舞著,“古文難矣,便斥之如敝乎?天下難事,亦斥之乎?老夫於此,非為論古文之美,亦非論今文之害,乃論學子之正道也!”

    司馬徽繼續朗聲說道:“學之道,乃求真也!明天地之真,方可知日月風雲,曉世間之真,方通人情冷暖!如此才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欲求虛名,假借聖人,妄解惘注,實為百害而無一益也!狂妄自大,隻知於形,不求真解,不進正道,豈如指鳩為雞,指鹿為馬乎?其可悲也歎,其可笑也歟!吾輩求學,自當去偽求真,去妄求正!如此方為學之道也!”

    “嘩……”

    司馬徽“求真”之說,就像是一聲雷響一般,帶動著廣場之上所有人都開始議論了起來。其實古文經和今文經的爭辯和對抗,並非是司馬徽一個人,也並不是現在這一段時間,而是從一開始,就存在了。兩派人士各有擁護者,也曾經是爭論得天昏日暗日月無光一般……

    大漢立國之初,因為焚書法令,導致很多經典流失了,所有流傳到了漢代的經書,大多數都是從能背誦和傳授全文的學者口中搶救出來,所以,在經學傳承這個方麵上,今文經學的功勞確實是不能抹滅。

    但是也不能說這是秦朝做的一件混賬事,而是因為秦朝確實是太短了,很多事情可能秦始皇還有後續的手段和策略,但是來不及繼續下去了。

    戰國各國各自為政,不管是錢幣,還是標準,抑或是文字,都各不相同,如果沒有秦始皇同文之舉,後來華夏也不會有大一統的基礎,正是因為秦朝焚書,漢代重建,華夏文化就如同鳳凰磐涅一般,從廢墟之中升騰而起,才更加絢麗。

    然而今文經學從漢初,發展到了現在,因為各家各派的傳承不同,注解不同,甚至經文本身都不同,導致了同樣一部經典,因為文本的不同,就會演化出很多學派,而這些學派之間又不可能進行妥協,到了漢恒帝漢靈帝時期,身為為了讓自家子弟能夠在太學之中取得更好的名次,獲取更高的.asxs.,有些家族甚至賄賂太學的博士,讓其用自家的經文為範本,而不用別人的……

    再加上今文經學之中,很多都是後來人添加進去的什麽微言大義,什麽聖人心思,但是又不可能說得很完整,畢竟越是細節多的越容易出問題,就像是什麽卦簽啊,什麽十二星座運勢啊一樣,當然不可能具體到某一天某一件事,隻能是越雲山霧罩越好,越是左右逢源越佳,於是乎這些解和注,不僅是不能讓原本的經文更通俗,反倒是使得後來的人更加的難以理解,完全違背了今文經學最先發展出來的本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