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810章尋常農戶投軍喜,複種輪耕勞作忙(2/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910更新時間:2023-03-04 21:09:31

    很多山東人都以為斐潛是重商主義,實際上斐潛骨子裏麵依舊是重農主義,隻不過是從簡單的重農主義,進化到了強調科學技術的重農主義罷了。

    每年的春天,斐潛都會來找棗祗,在棗祗的陪同之下查看著農業上麵的相關改良和發展,並且一同研討下一步的農業的方向。

    大漢的農業和後世相比,是非常粗糙的。

    這一點,斐潛很清楚,但是對於斐潛來說,他知道現代農業和大漢農業之間的差距很大,同時讓斐潛說出這其中差距的決定因素也不難,無非就是農藥、化肥、良種、水利、轉基因、土壤化學等等而已……

    沒錯,而已。

    但是想要改變這些,卻不簡單。

    在大漢當下,很多後世農業上麵的東西都是無法複製的。

    無他,條件太差了。

    在漢代能夠算得上是提升糧食產量的方式隻有兩個,一個是農田水利,另外一個就是推廣良種。基礎的有機肥料隻能是輔助,因為肥料的標準不能統一,各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所以肥料還不是一個決定性非常重大的因素。至於後世那些什麽通用性的磷肥氮肥之類肥料,更是想都不要想,大漢當下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斐潛也很慶幸自己拐騙了一個棗祗來作為農業上麵的助手,使得斐潛那些零星的農業知識可以通過棗祗進行本土化。

    斐潛是在後世社會大分工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在社會化大分工的體係之下,斐潛的農業知識,甚至是其他方麵的知識,其實都未免有些片麵化且不連續的。

    後世的斐潛要種幾顆菜,隻需要去買種子來種就是了,頂多了解一下如何辨別種子的好壞,以及種植的注意事項就是了,其餘的部分,比如種子是怎樣產生的,又是要多少道的工序什麽的,斐潛並不需要知道,也沒有必要去知道。可是在漢代,如果沒有棗祗等人的協助,斐潛就無法將他知曉的這些東西,轉化為真正的生產力……

    如果將大漢原本的農業體係看是一根普通的鐵鏈條,那麽斐潛的後世知識就是一顆顆的金珠子,可問題是斐潛的金珠子都是單獨的,和原本大漢的農業體係格格不入。

    而在中間作為橋梁,進行轉化的人,就是棗祗。

    棗祗提供了斐潛在軍事上的底氣,而另外給斐潛的驃騎寶座之下也墊上些基石的,則是南匈奴人。

    其實漢武帝在當年就已經摸到了一點封建王朝的巔峰形態,但是很遺憾的是漢武帝並沒有堅持探索,也沒有將其固化,對其中產生的問題也沒有及時解決,於是很快的四條腿變成了兩條腿,再後麵封建王朝甚至連腿都給砍了,死死的釘在莊園之中,用戶籍和嚴苛的律法,使得基層百姓永遠隻能在有限的地區內從生到死,一代又是一代。

    南匈奴人雖然也有匈奴兩個字,但是他們和大漢早期遇到的那些匈奴人已經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係列了,更喜歡穩定生活的南匈奴人選擇了親近漢人,而漢人原本給與這些南匈奴人的態度並不好,一方麵不讓這些南匈奴人有更多融入的機會,另外一方麵又試圖壓製和欺負這些人,雇傭了還不給錢糧……

    斐潛現在通過了種種手段,分化和吸收了這些南匈奴人。雖然說這些南匈奴人在耕作上麵確實沒有漢人那麽好用,但是在畜牧方麵的能力確實是可圈可點,尤其是在生豬養殖方麵,給與了斐潛很大的幫助。

    畢竟斐潛在後世隻是知道在菜市場超市買豬肉,並不知道現代養豬場裏一頭苗豬從生下來到出欄要打多少疫苗,吃多少藥,還有豬欄裏的日常消毒又是怎樣,需要用多少藥品等等,即便是後世養豬,若是一個不小心鬧起豬瘟來,還是一死一大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