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04章:起源(2/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2202更新時間:2019-01-29 00:22:54

    美伽帕諾斯忍了,他壓根就不是要表演歌舞好吧,是瑣羅亞斯德教要進行拜火儀式。

    桓溫那麽是看到波斯人拿出了自己的樂器,也看到一些女姬模樣的人。

    諸夏文明的高層飲宴都是有音樂和舞姬來點綴氣氛,要不然隻是吃和喝又有個鳥意思。音樂又分雅和俗,舞姬跳什麽舞也有相關講究。

    在諸夏文明中的雅樂,是一種幾乎沒什麽激烈起伏的音樂,最開始的時候是作為帝王朝賀、祭祀地等大典所用的音樂。雅樂的體係在西周初年製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到了兩漢就沒有那麽講究,有錢誰都能養樂師去學習雅樂,想聽就聽,不像春秋時期非諸侯奏響雅樂要被滅族。

    在奏雅樂的時候,伴隨的就是一種雅樂之舞(不是花葉銀公孫樹那植物啊)。這種舞蹈就跟音樂一樣沒有什麽激烈的動作,是模仿各種動物的一些動作,跳的時候一停一頓的,就像是放視頻出現卡頓一樣。

    “俗”樂在諸夏文明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是被稱作靡靡之音,其實包含的範圍非常大,比如輕快或節奏激烈就被認為是“俗”的一種。之所以會被稱為“靡靡之音”,另一方麵是舞姬在這種音樂下跳舞不像雅樂時那麽莊重,穿著暴露又會有一些具有誘1惑性的舞蹈動作。

    曆史走到了今,事實上雅樂隻會出現在一些重大的場合,比如君王大宴、朝賀和祭祀地的幾個場合,要不真沒人再去聽雅樂,相反是春秋戰國認為的俗樂比較受歡迎,也代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和思想上的轉變。

    波斯人的音樂其實也有分別,比如宗1教音樂、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三種。宗1教音樂和宮廷音樂有許多的相似度,所用的樂器上麵幾乎沒有區別,就是宗1教音樂比宮廷音樂更加講究宏大。在民間音樂方麵,波斯和諸夏的樂器會存在不同,可是基本都離不開具有地方特色的這一點。

    桓溫看著波斯人列隊略略感到好奇,沒等他問話,那些列隊的波斯人已經開口在唱。

    音樂沒有被奏響之前,列隊的波斯人是以一種美聲的形式吟唱,聲音中不帶語言的音節,純粹就是聲線上的一種“吟”,人數眾多之下聲音很響,聽上去其實挺不錯。

    中東是一個宗教誕生之地,許許多多的宗教就是源自於這裏,很多的方麵有相似點,結果是那些宗1教都視耶路撒冷為自己的聖地。

    波斯人的瑣羅亞斯德教比猶1太1教、基1督1教、伊1斯1蘭1教的曆史都要悠久,對後者都有深遠的影響。

    在基督教尚未成為羅馬國教之前,羅馬國內流行的摩1尼1教就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一個分支,奧古斯丁皈依基1督之前,是摩1尼1教的信徒。

    瑣羅亞斯德教是在薩珊王朝期間(約公元二二六年至公元八五一年),被立為波斯國教。佛1祖1釋1迦1牟1尼悟道後招收的第一批弟子就有瑣羅亞斯德教徒。

    事實上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力真的非常大,影響到了許多的宗1教,史學家因其在曆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

    瑣羅亞斯德教就是到現代的伊朗依然擁有信1徒,隻是在伊1斯1蘭1教的打擊下信1眾非常少,曾經的波斯薩珊國教到現代之後隻保留了五座寺院,規模都還很,也會舉行宗教儀式,內有長年不滅之聖火。但是瑣羅亞斯德教對伊朗和阿三孟買一帶的帕西人(Parsi)中仍然有著較大的影響力。

    桓溫等漢人看到的列隊而唱者其實就是“唱詩班”,波斯人搞這個形式已經非常久,猶1太1教、基1督1教和伊1斯1蘭1教有的是照搬,有的是借鑒。不管是照搬還是借鑒,“美聲”的唱法都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也就能夠明顯地聽出都具有“吟”的特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