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07章:百萬大軍又算什麽(2/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12044更新時間:2019-01-29 00:22:54

    來自一世紀至二世紀的古羅馬曆史學家阿庇安的《羅馬史》,記錄了凱撒進攻高盧,對付了高盧四百萬大軍。

    等等能夠找到的超百萬大軍記錄還有非常多,謝安突然間發現對於這個世界徹底陌生了,諸夏先輩搞百萬大軍已經夠誇張,那些歪果仁竟然動不動就搞數百萬大軍,簡直是嚇死人了。

    謝安是愣了半響,呐呐地:“假的吧!”

    徐正無所謂地笑了笑:“誰知道呢。”

    真實情況是外國古代戰爭史對軍隊數量的記錄水份遠比朝多得多,朝是有史官,外國並沒有這個職業,再來是朝頂多是“以一當十”,也就是一個人誇張成十個,通常還都出現在“誇功”方麵,更多的時候隻是誇大一兩倍,真不敢太過不要臉。朝之外的國家真不一樣,那也就是為什麽西方人從不拿一些“古書”記載來事的原因,那是他們知道那根本就是笑話。

    古代軍隊的數量一直都是一個謎,比如中原的曆朝曆代本身有精細的劃分,多少戰兵、多少輔兵、多少民伕都有靠譜的數字,卻是將這些人視為軍隊的整體部分。那麽就造成一種現象,明明直接參戰的戰兵也就三五萬,可對內對外都是將其餘為戰爭服務的人也算進去,就有了數十萬大軍、百萬大軍這種誇張的數字。

    因為真切知道是怎麽回事,漢國對於笈多王朝所謂的百萬大軍直接參戰其實是一種不信的態度,覺得會是一種“號稱”,真實的戰兵能超二十萬就算是誇張,其餘壓根就是民伕之類的人員。

    “我們在平蠻校尉部部署了十五萬人,包括兩個常備軍和平蠻校尉部所屬,真正的戰兵僅是兩萬五千餘人,其餘都是服務於那些戰兵的存在。”徐正一直在“嗬嗬”笑,後麵又:“那些動不動就數百萬大軍,應該是人頭有一個算一個都算在內。”

    真實情況就是那麽回事,每一個常備軍有一萬五千人,可這一萬五千人並非每個都是戰兵,比如一個師的五千人僅是三千五百名戰兵,剩下都是用以服務戰兵的存在,等於一個常備軍的戰兵其實隻有一萬零五百人。

    一支軍隊的戰兵數量越多,事實上服務於他們的人員就會呈幾何方式增長,比如一萬名戰兵隻需要五千人左右來服務,十萬名戰兵則可能需要增加到一兩百萬人來進行服務。這種服務還不是那種後方生產,是就近進行各種服務,例如平時的軍械保養,後勤線的安全保障,糧秣運輸等等。

    “應該是那樣。”謝安認為絕對是那樣,要真的是那麽算,諸夏對異族的戰爭豈不是動不動就五六千萬的大軍?畢竟國戰是全民參與嘛!他後麵也覺得有些好笑,就:“至少知道了有那麽多人口數百萬以上的國家。”

    通常意義上,一場戰爭耗費人手最多的地方就是在後勤方麵,必要的運輸隊伍是一個,再來就是運輸路線上麵的戍衛人員,畢竟沒有任何統兵將領會忽視自己的後路,保障運輸路線是必要也是順帶,更多的是確認後路的安全,要不然沒有後路不就是被包圓了嗎?

    在必要的時候,除了戰兵之外的任何人員都會參戰,但那得是到了一支軍隊不拚命就無法活命的前提條件下,往往這麽幹不是生就是死,傷亡數字上也會相當恐怖。

    在楊廣征討高句麗時期,最大的動員是超過一百一十萬人,位處前線的參戰人數一直是維持在二十萬以上,維持後勤補給的人數有八九十萬人。在隋軍戰事不利的時候,甭管是戰兵還是輔兵,就算是民伕也要掄刀子上,戰爭失敗的結果就是數十萬人葬送在那片冰雪地。

    主動去入侵一國,不光是要麵對敵國有組織的正規軍,碰上更多的是倉促組織起來的烏合之眾,謝安就向徐正有類似觀點,比如笈多王朝明顯就是倉促應戰,動員起來的兵源數量看著會很龐大,但實際戰鬥力絕對不怎麽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