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50章:比鄰星內的宜居帶行星(1/3)

作者:昭靈駟玉字數:8324更新時間:2019-01-29 01:49:50

    新加入的薩拉-西格和朱莉-斯黛西兩位文學家都呆呆的不知何言以對,兩人都感覺太不真實了,什麽時候人類的現代科技水平已經達到了如此誇張的地步了??

    製造“戴森球”來收集全部的恒星能量,以這種方式汲取的能量簡直多到讓令人難以置信。

    最重要的是,“戴森球”假怎麽就成真的了?退一步講,人類哪來那麽多資源打造“戴森球”這樣的能源收集器?要知道,打造一個直徑一個文單位的戴森球將具有7×10^17平方千米的表麵積。

    這是人類現有科技水平能夠做到的事情?

    但很快,薩拉-西格意識到這並非不可能,因為連更詭異的人工重力科技都誕生了,“戴森球”起碼還能理解成是一個規模超級超級巨大的工程科技。

    楚思遠的沒錯,鍾元素物質被運回來之後,被大量用來製造“戴森球”所組成的結構部件,簡單來就是製造厚度達到皮米級的鍾晶體二維化展開的薄片。

    起來簡單,但這需要華盛集團目前為止最為先進的納米技術才能完成。

    數據一對比就知道皮米級是會薄到什麽程度了,1納米等於1000皮米,最的氫原子的直徑是01個納米,而作為重元素的鍾晶體物質,但鍾原子的直徑比氫原子還,隻有7個皮米,即007納米。

    在微觀的世界裏,一個原子就如同是一個獨立的恒星係統,內部的原子核相當於一顆恒星,圍繞原子核高速運動的電子就相當於是行星。

    鍾原子這麽,是因為內部的電子軌道而緊密,雖然直徑比氫原子都,但一個鍾原子的質量卻是要遠遠高於氫原子的。

    納米科技將鍾晶體進行二維化展開,從而製造出人類當下認知的已知宇宙中最薄的薄片物體,這意味著不需要多少鍾晶體材料就能將一顆恒星給“包裹”起來,如果沒有這項技術,就算是把整顆流浪星球上的所有鍾元素都應用起來也不足以製造一個“戴森球”結構。

    而利用二維化展開,直徑一個文單位“戴森球”表麵積,隻需要10萬噸質量的鍾元素物質即可。如果是一般的材料來製造“戴森球”的堅固殼體,這樣一種結構從物理學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它需要非常巨大的抗張強度,而且容易受到大幅漂移的影響。

    但鍾元素卻不在其列,不論它多麽的薄,一旦與能量產生互動,它的強度和結構穩定性會伴隨著能級的飆升而成正比,一旦接受到恒星的紅外能量輻射,就不可能肢解它。

    “戴森球”並不是一個連續的殼體,而是由10萬個獨立的鍾元素薄片太陽能收集器組成,它們不需要環繞軌道,而是通過巨大的鍾元素薄片收集器利用超大量級的承受光壓壓力來抵消太陽的重力、拉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