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18章 大帝國3(2/2)

作者:碩鼠就是我字數:4852更新時間:2019-12-23 20:47:02

    因此,原材料的來源就成了新興紡織資本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新興的紡織資本家們不斷派遣代表前往西域、蒙兀和遼東,他們揮舞大筆金錢,以帝國軍隊為後盾,為傳統畜牧業為主的外蕃部落,以此要挾他們按照自己的需求放牧各種毛更長、質地更好的綿羊品種,同時還會提供養殖技術支持。

    根據內閣的統計,各外蕃的綿羊存欄量正在逐年增多。

    剛剛過去的1796年,帝國國內所有毛紡織工廠產量高達1.億米(折合858萬匹,含呢絨)!

    比毛紡織發展更快的是棉紡織,畢竟種棉花可比養羊產量高多了,而且隨著帝國對棉花需求量的飛速增長,竺、帕爾斯都有很多地方封建主在自己土地上推廣種植棉花以獲取更高收益。

    而西域地方的國土、外蕃和秦國,也都是種植棉花的好地方,這樣多管齊下的增產,1796年帝國棉布產量高達6.億米(折合4500萬匹)!

    衣被下,第一次成為一種看得見且有可能摸得到的現實,而不是單純的誇大和景願。

    甚至連華夏已經發展了上千年的生絲生產,都在最近取得了相應的突破。

    有人用豆粕培植桑樹,可以使桑葉有效產量翻倍,這當然也會相應的提高桑蠶的產量,進而提高生絲產量。

    絲織業對豆粕的需求,又進一步提升了帝國對大豆的需求,從而影響了遼東北大荒的產業結構——那裏之前主要作物是大米,現在則是米、豆混種為主。

    大豆產量的增加,又進一步刺激了榨油行業的發展。

    大豆渾身都是寶,一個榨油工廠可以同時得到豆油和豆粕兩種產品,每一樣都不愁銷路——豆粕除了供應絲織業外,畜牧業對這種東西更是有多少要多少。

    作為榨油業的副產品,豆餅、豆粕等物資都是頂尖優質的飼料,營養均衡易於消化吸收,而且所有牲畜都特別愛吃。

    有些專門的飼料廠用高粱葉、麥秸混合一到二成豆餅,製成成品飼料,大規模供應國營農場的豬、牛、馬飼養,再加上獸用抗生素(也是磺胺)的大規模運用,使得牲畜出欄率提高很快。

    還是根據內閣工作報告提供的數據,1796年底,帝國各種牲畜的存欄量為:豬4040萬頭、羊960萬隻(不計算外蕃擁有量,下同)、大牲畜400萬匹(含馬、牛、騾、驢、駱駝)。

    畜牧業和含捕鯨在內的遠洋漁業,為帝國的國民提供了以前從未有過的,龐大數目的動物蛋白。

    按照1796年牲畜屠宰率,漁業捕撈統計和在冊人口登記數字計算,剛剛過去的一年,帝國平民以上階級人均肉類消費量是5斤,庶民階級是8斤,奴隸階級斤。

    與之相對應的是,隨著國土麵積和耕地麵積的同步增長,平民階級人均糧食占有量也在大幅度增長。

    剛剛過去的一年,平民階級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是600斤,庶民400斤,奴隸隻有00斤。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