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五章 春耕(2/2)

作者:鯊魚禪師字數:7626更新時間:2019-05-21 08:28:28

    連續兩年的豆類采購量,一單最少都是三十萬石,總量相當的恐怖。但朝廷大政放在那裏,由得他去做,也是朝廷上下的公議。

    畢竟,挖金采銀用人極多,糧食光靠扶桑地的那點產量,隻能說相當勉強。要不是活動在海上的捕鯨船數量大大增加,食物壓力將會前所未有的大。

    除了支持遼東、朝鮮道、扶桑地,揚子江兩岸的“雜糧”,還要支持南海、蒼龍道。

    江漢觀察使府統計的過手雜糧,貞觀十九年開始,每年都要超過一千兩百萬石。武漢能夠直接控製和影響的雜糧產出田地,總數量超過了六百萬畝。

    農業上的科學管理,即便沒有化肥農藥,其效果也不可謂不明顯。大量原本無法利用的土地,隨著水利設施的延伸或者興建,這些土地從生地到熟地,短短數年就有數量可觀的糧食產出。

    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也就是有些山區很難減少農業人口。這使得不少“莊園主”選擇種茶種桑來配合,茶農和桑農往往一人多勞,等於是額外地還要被壓榨一回。

    隻是從結果來看還是不錯的,相較傳統模式,山區的農業人口需要,還是大大地下降。

    因為水利設施比較完善,武漢地區的糧食產出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卻是最穩的。

    連續視察了幾個農業片區之後,也算是摸了底,今年苜蓿、草頭都不錯,基本能保證武漢本地馬繼續擴大種群,還能增加不少牛羊數量。

    “今年大牲口數量增加,飼料能不能保證?”

    “貞觀十八年的那種精料不行,但新製飼料還是不錯的。”

    “噢?這是為何?”

    張德有些好奇,在貞觀年間生產飼料,需要的條件更加苛刻。畢竟,飼料生產是個高投入,但它並不能保證高回報。

    多少斤飼料才能轉化成一斤牛羊豬肉,以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男耕女織散養散種,不需要有這種概念。

    但是伴隨著農業技術的提升,能夠更多地養活工商業人口,這就不得不考慮。

    畢竟,這也是一種“定量”分析。

    “增加了大量的螺螄,原本入夏都是河裏捕撈,江夏這裏,一組一天也就是兩千斤光景。現在都是養殖,前年是一年收兩茬,一茬一畝約莫兩千斤光景。去年就是三茬,一茬一畝能有兩千五百斤。”

    “噢?怪不得。此事本府之前隻是聽說你們要搞,沒想到已經搞成了。”

    “也是借鑒河套故事,再者,本地茭白、茨菇、蓮藕都是一起的,深水出藕、蓮子還有魚蝦蟹。淺水淺塘,多出茭白、茨菇。之前又改進了粉碎機,螺肉衝洗之後,螺殼沉澱多給了窯場。”

    “倒是一舉多得。”

    張德對此相當的滿意,肉類供應也是相當要緊的。武漢要支撐兩百萬人口,光靠米麵糧油,無異於癡心妄想。但是有了肉類供應,生存保障的條件就有了,還能保證工坊工人不至於缺少肉類蛋白的攝入而早早嗝屁。

    最重要的是,現在蠱惑著“多子多福”,地方補貼如果是實物,牲口、絹布還有現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