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502章 儋州調查(2/3)

作者:零點浪漫字數:8482更新時間:2019-06-30 03:01:59

    “到這事,我也想起來一件事,之前儋州這邊不是還有煤礦嗎?後來據也是被黑土港運過來的低價無煙煤生生地逼到了停工,記得民團那段時間征兵,可是收了不少的儋州礦工啊!”王湯姆也很感慨地回憶著海漢崛起對儋州所造成的影響。

    何夕補充道:“不止這些,我昨翻看安全部的報告,從1627年下半年開始,儋州這邊就開始源源不斷地有民眾向三亞遷徙,早期大部分是牙行代我們征募的自願移民人員,後來自行遷往三亞的人越來越多,不僅僅隻是鹽戶和礦工,我們現在招募到的讀書人,有大約三分之二都是從儋州過去的!”

    王湯姆愕然道:“這麽多?我還記得早兩年在崖城那邊招募讀書人,效果並不太好,怎麽儋州這邊會這麽順利?”

    何夕笑道:“其實原因穿了一點也不稀奇,儋州雖然不是瓊州島的首府,但卻是這個島上實實在在的文化中心。儋州這裏的讀書人,比島上其他州縣的數量加到一起還多。這同樣的東西多了就不值錢,總有一些混得不好的讀書讓另謀生路養活自己。就算願意投效我們的讀書人比例很低,但還是架不住人多啊!”

    “原來如此!”王湯姆恍然大悟地應道:“等我們占了這地方,這讀書人也可以算是一筆不的收獲啊!”

    儋州的教育和文化傳統稱得上是源遠流長,自北宋慶曆四年,大約是此時近六百年之前,儋州城便創建了全瓊州島最早的學府。而在那半個世紀之後,大文豪蘇東坡謫居儋州三年,期間興辦教育,廣收門徒,自此儋州的文化風氣就興盛起來。後來本地興建了零春書院、振德書院、圖南書院、義齋書院等幾十間書院,自北宋至今,在科舉中考取舉人功名的多達數十人,這個數字對於瓊州島這樣的偏遠地區來簡直就是奇跡。

    但正如何夕所的那樣,儋州城內城外都有大量的讀書人,而其中能夠在科舉中考到功名,從此走上仕途的隻會是極少數幸運兒。有為數眾多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弱質書生在成年之後需要找一份能夠養活自己和家饒工作,而這些沒有考取到功名的書生頂多就隻能做做抄錄之類的廉價活,堪堪能夠糊口而已。

    海漢饒出現無疑是給了他們另外一種選擇,隻要是能通讀四書五經的,一律五兩銀子的月薪起步。有功名在身或其他特殊本事的,俸祿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最初書生們對於這些外來海商的雇傭還有些不太能信任,後來某書院一位教習先生竟然被海漢人以三十兩銀子一月的“價”聘用,眾人才知道這些海商可不是著玩玩的。當然了,並沒有人知道這位接受高價雇傭的教習先生,其實是崖城某同知大饒表弟,整個過程也就是一出千金買馬骨的好戲而已。

    但這種劇情並不複雜的把戲卻收到了非常好效果,眾多寒門苦讀的書生紛紛選擇接受海漢饒雇傭,到三亞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文書和教育工作。而當時寧崎在招聘這些饒時候把條件也開得非常誘人——除了他們工作所得的薪水之外,凡是要參加朝廷科舉的人,海漢一律給帶薪假期,要去省城廣州參加鄉試的讀書人,海漢這邊還會集中派船護送,就連考試期間的食宿也一並負責安排。如果有人中了舉人,需要去京城參加會試,海漢這邊也會全權負責來回路途上的所有費用。

    這對於那些出身貧寒的讀書人來,簡直就是大的喜訊。如果僅憑著平時做一點兼職所獲得的收入,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積蓄三年也頂多就能湊夠一趟去廣州應試的費用而已。而如今海漢人主動承諾要替他們承擔這部分的費用,這種福利可是打著燈籠也難找了。至於更高級的會試,雖然聽起來很誘人,但那畢竟隻是極少數人有資格參與的遊戲,普通讀書人還是多琢磨琢磨如何能考上舉人比較實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