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84章 待價而沽(2/3)

作者:零點浪漫字數:8482更新時間:2019-06-30 03:04:23

    當然還有一類人選擇的謀生方式更為直接,就是下海經商。走這條路的文人一般都有著殷實的家境,的確不是一般人可以效仿。如明朝的沈萬三,清朝的伍秉鑒,都是科舉無望之後選擇跟隨父輩經商,之後就成為簾時的商業巨子。

    但以上的這些例子對於儋州本地的讀書人來,想要實現都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儋州這地方的統治權已經不再屬於大明所致。整個海南島上的大明官員要嘛選擇了投靠海漢,要嘛就處於賦閑狀態,師爺這個職業根本就沒有市場需求,自然也無從談起就業機會。至於寫公文這種事,連衙門都停止運作了,又哪還有什麽公文要寫,近兩年所有上報的公文全部都是海漢那邊專門的部門代勞了,讓民間文人們連打零工的機會都沒櫻

    至於下海經商這條路,海漢倒是十分歡迎,這兩年裏也的確有一些家境富庶且心思靈活的讀書人抓住了商機,成為了與海漢合作的分銷代理商或是種植園農場主。但這個辦法也不是人人都能用,畢竟這個時代的大部分讀書人還是堅持認為商賈是屬於比較低賤的職業,不願意放下自己作為文饒尊嚴。而有這種打算的人,又未必有相應的能力和起步的本錢,可能連入行的門檻都跨不過去。

    如果以上這幾條路都走不通或是不願去走,又不願意放下身段為海漢效力,那就隻能先待在這裏混混日子,反正靠著給書院做代課教師的收入,起碼一日三餐還是能混過去的。範長逸本來不太想安排寧崎參觀高級班,但後來還是改變了主意——要是海漢人在此期間看中了某人直接帶走,那對白鹿書院的名聲也大有好處。

    這並非不可能生的事,畢竟能夠在科舉中考取功名的讀書人,文化素質都不會太差,而且這裏每個人都是範長逸認可之後才能留在書院裏繼續研讀經史子集,本事也算是有一點。範長逸認為這些人雖然還是想考取大明的功名,但並不代表他們就對大明有多忠誠,否則怎會心甘情願地留在“敵占區”生活,早就應該遷離這裏了。更大的可能,還是這些人抱著待價而沽的心態,希望能夠憑借自己的秀才或舉饒身份,得到一個更好的報價。

    本書創世中文網,為防盜以下內容稍後重新編輯

    相較於初級班和終極班的學員,書院對高級班這些已經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其實已經沒多少可以傳授的學問了。讓這幫人寄身書院,一方麵是為了展現書院的教學成績,另一方麵有些教學工作也可以交給他們去做,以衝抵他們在書院的開銷。當然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這幫人自己所作出的選擇。

    對於高級班的這些讀書人來,放棄數年寒窗苦讀考出的功名,投靠海漢從頭再來,多少也是有些不劃算的感覺。畢竟他們的功名在海漢人眼中並不值錢,去了多半也得從最底層的書吏做起。但如果能在下一次的鄉試或者會試中考出好成績,那立馬就能山雞變鳳凰,可以選擇的出路也就多了,至少不會淪落到依靠街頭賣字作為營生手段的地步。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兩句話一向被曆朝曆代的讀書人奉為金科玉律,但自唐代開科取士以來,也隻有考職進士”之後才能有官可做。而進士的錄取率一向很低,下讀書人隻有極少一部分能夠獲得這種殊榮,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也沒法通過這條獨木橋混進體製內。

    這種激烈的競爭當然是每個讀書人在選擇科舉這條道路的時候都必須麵對的殘酷現實,所以大部分讀書人除了考取進士做官這個終極目標之外,其實也還是有比較現實一點的打算,比如考取到力所能及的功名之後,就轉行去從事別的職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