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85章 考察書院的收獲(2/3)

作者:零點浪漫字數:8638更新時間:2019-06-30 03:04:24

    答完潘默的問題之後,寧崎從舉手的缺中又另點了一個讓其提問。這饒年紀看著就比潘默大多了,額頭眼角已經有了明顯的明顯的皺紋,看麵相估計至少是四十往上了。

    這人起身行禮之後自報家門道:“學生王啟凡,儋州三都鎮人氏,萬曆四十五年鄉試中舉,如今在白鹿書院兼任教師,給中級班授課。”

    寧崎心中一算,萬曆四十五年也就是1617年,十七年前中的舉,之後就再無寸進,看來資質有限,拿了舉人功名也就到頭了。不過這種老儒生有舉人功名在身,一般倒也不會再為衣食愁,看待社會變革的眼光或許會與年輕人有些不同。但聽著這歲數可能比自己還大的人自稱學生,寧崎心頭總覺得有點怪怪的,不過這些讀書人大概都是把自己當做了海漢的提學官一般看待,這樣的稱呼倒也合乎禮儀。

    王啟凡繼續道:“學生自便在白鹿書院入學,迄今已有近四十載,可是半生都在這書院中度過。這來來去去的讀書人見得多了,近年海漢來了之後,書院的教學也起了變化。學生想問問長,日後儋州各個書院是否還能自行決定講學內容?”

    範長逸聽他這問題有些毛病,正待嗬斥幾句,寧崎已經抬手示意他不用插話,而是自行答道:“我剛才已經過,對願意報考大明科舉的讀書人,海漢仍然會繼續予以讚助和支持,所以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期內,書院可以繼續講授以前的教學內容,我們不會對此作出硬性規定。不過嘛,為了讀書人能夠更好地融入海漢治下的新社會,加入一些新的教學內容也是有必要的,人總是要朝前看的嘛!今後在座各位都會成為海漢國民,我也希望所有的讀書人都能為建設海漢國出一份力,把屬於海漢的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本書創世中文網,為防盜以下內容稍後重新編輯

    海漢利用手頭的海上運力資源和駐廣辦的便利,資助海南島上的讀書人參加大明的鄉試會試,這種做法已經有數年傳統,在海漢入主儋州之前就在施行了。比如這潘默參加的崇禎二年、五年兩次鄉試,就都是免費搭乘海漢帆船前往廣州,在當時參考期間的食宿也是由海漢駐廣辦包攬,並不需要考生們另行花錢。

    這種舉措的花銷其實很有限,左右不過百八十個人半個多月的食宿而已,對海漢來隻當是那個月多接收了一點移民而已。但對於家境不算太好的讀書人來,這無異於相當大的恩惠了,所以有些落榜文人考完回到儋州之後,便會選擇投靠海漢,一是求個穩定的飯碗,二來也是報答知遇之恩。

    最早去到三亞投效的一批人,適逢海漢剛剛起步不久,對知識分子的需求非常迫切,基本不會設置什麽門檻,收入不低,入職便可入籍,舉家遷去三亞也可得到妥善安置。而且當時海漢對文化事業的讚助力度很大,儋州文化圈子裏各種大型活動幾乎都是海漢出錢讚助,文人們自然也對這種肯花錢又有品位的老板有著不錯的觀福

    不過後來海漢入主儋州,一部分文人意識到了海漢的野心,出於對大明朝廷的忠誠,開始拒絕與海漢合作,有比較極賭如忠明書院黃子星之流,甚至還策劃暴亂來進行反抗。但當海漢在儋州的統治逐漸穩固下來之後,一些識時務的文人再次選擇了押寶在海漢身上,直接就放棄了參加科舉的機會。從儋州前往大6參加鄉試的考生逐年減少,這其實就是最為主要的原因。

    而海漢此時對知識分子的需求已經不如早期那麽迫切,開始慢慢地設置準入門檻,並且對於招攬文饒宣傳力度也沒有那麽大了。今時今日的海漢並不缺乏主動前來投奔的文人,所以對於這些依然抱著舊觀念,把希望全部寄托在科舉上的舊式文人,海漢並沒有再花大力氣招攬的興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