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551章 長遠眼光(2/3)

作者:零點浪漫字數:8466更新時間:2019-06-30 03:07:40

    王畿道:“石將軍此言差矣,慈大事若不上報朝廷,豈不是本官失職?”

    石迪文搖頭道:“不用報了,貴國朝廷又不是不知道這些事,不然遼東金州現在被我國占著,貴國皇帝為什麽還是同意了跟我國建交?還不就是指望著我國軍隊能在北方替貴國擋住金人南下的鐵騎嘛!北方連州府都快保不住了,你還在南方跟我們爭這一縣之地,你覺得皇帝陛下知道這消息會開心嗎?”

    海漢與大明的建交從本質上就是一場交易,大明希望海漢能替自己擋住後金南下入侵的腳步,而海漢需要大明打開國門,讓自己獲得所需的資源和市場,同時承認那些已經被海漢據為己有的土地更換了新主人。雙方在這場交易中各取所需,從長遠來看其實都有好處。大明能夠保住自己的國體免於覆滅,而海漢也能得到自己最需要的土地、原材料、人力和市場。最重要的是,兩國都能從中得到和平。

    兩國高層的有識之士自然都能計算到這種局麵,也明白建立外交關係給自家能夠帶來的好處,所以才會在遼東會談之後很快就確定了兩國建交的事宜。海漢出錢出兵在北方拖住後金,然後在南方用通商的手段把費用再賺回來,而大明要做事情則更為簡單,隻需全程對海漢的行為保持裝聾作啞就行了。

    像王畿這種要半道跳出來扮演聰明饒家夥,自然不太可能得到朝廷和崇禎皇帝的認可。他這種自作聰明要上奏朝廷的打算,其實無異於是把朝廷的遮羞布撕下來,上麵怎麽可能容忍他這樣的行為。如果不是他表現出了與海漢合作的誠意,石迪文大可不用提點他,就讓他寫奏折上奏,然後被朝廷隨便弄個由頭把這布政使的帽子給取了,換個更懂事的官員來浙江主持大局。

    王畿聽了石迪文這番告誡仍有點將信將疑,他知道海漢對其控製下的土地有吞並的欲望,但對於朝廷的態度卻不甚明確,這事如果真如石迪文所的那樣,朝廷其實早就知情而故作不知,那他跳出來就真的在作死了。可如此大事他又不敢草率處理,否則到時候朝廷判他一個失土之責,這官位一樣是保不住的。

    石迪文見他臉色猶豫不決,便已猜到他心頭所想,當下便繼續勸道:“王大人,我知道你是害怕擔責任,其實你隻要打聽打聽山東的情況,就知道我沒有騙你。朝廷就算要追究失土之責,那肯定也是先處理離京城更近的山東。”

    石迪文這話的確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海漢在山東搞出來的陣仗更大,那追責肯定也是先拿山東開刀,但到目前為止可沒聽山東巡撫朱大典有什麽被朝廷責罰的消息。海漢人在山東建了軍事基地,把當地當作進軍遼東的跳板,迄今已經有兩年時間了,朝廷都沒有作出激烈的反應,那相比山東,浙江這邊的狀況還真算不了什麽。也就隻有一次海漢海軍封鎖錢塘江鬧得大點,但最後也還是沒有動武。

    朝廷為什麽會對山東形勢一直持觀望狀態,官場上自然也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有海漢人跟朝廷早就談好了條件,所以雙方才會保持著一種古怪的默契。也有皇上對朱大典信任有加,並不相信海漢人能在山東折騰出什麽大的陣仗。還有朝廷其實一直都在準備開戰,怎奈中原農民軍鬧得太厲害,抽不出足夠的軍隊到登州去剿滅海漢人。

    不管真實的原因是什麽,最終朝廷還是沒有對盤踞在登州的海漢人動武,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之後還放任海漢人派出軍隊進入遼東,然後坐視海漢軍從後金手中奪取了原本屬於大明的金州地區。

    如果把這些事情按照時間軸連起來看,王畿甚至有點懷疑朝廷是有意放海漢人北上,利用他們的軍事力量來介入遼東,從而形成坐山觀虎鬥的局麵。海漢跟後金打得越厲害,大明從中獲益就越多,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但這種理論上的驅虎吞狼計劃也有相當大的風險性,假如海漢到了山東之後不是選擇往遼東去,而是就地發展,搶占山東半島的土地,那大明可就麻煩大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