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0章 符書(3/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0304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6

    值得一的是,現在皇甫嵩他們就是假節狀態。

    是皇帝將節借給執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後,這個節將會被收回。

    節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節的使臣,就代表皇帝親臨,象征皇帝與國家,可行使權力。舉凡如持節分封諸侯、持節收捕罪犯、持節鎮壓起兵叛亂、持節出使外國及持節簽約議和等事。

    此外還有陰符、陰書之類的隱秘通訊手段。

    所謂陰符是用竹簡做成使用時先將要送的文字寫在竹簡上,然後將其劈成片,叫做“一合而再離”,派人各持一片送往目的地。收信人收到竹簡後,將片拚在一起,密信內容便可一目了然,這叫做“三兮而一知”。

    陰符其實也有上麵所的虎符之類的意思,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也是古代兵權的象征。一符從中剖為兩半,有關雙方各執一半,使用時兩半互相扣合,表示驗證可信。

    當然,其實流程原理都是一樣的,拚合起來才有效而已。

    相傳商紂王末年,薑太公輔佐周室,使周族由弱變強。有一次,他們帶領的周軍指揮大營被叛兵包圍,情況危急,薑太公令信使突圍,回朝搬兵,他怕信使遺忘機密,又怕周文王不認識信使,耽誤軍務大事,就將自己珍愛的魚竿折成數節,每節長短不一,各代表一件軍機,令信使牢記,不得外傳。信使幾經周折回到朝中,周文王令左右將幾節魚竿合在一起,親自檢驗,周文王辨認出是薑太公的心愛之物,親率大軍到事地點,解了薑太公之危。事後,薑太公拿著那幾節使他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魚竿,妙思如泉湧,他將魚竿傳信的辦法加以改進,便明了“陰符”。

    最初的“陰符”是竹製的,後又改用木片、銅片。。“陰符”上無文字,無圖案,傳“符”人不知“符”中含義,即使被俘,叛變投敵,敵人也難以知道“符”的內容。後來,隨著文化的展,“陰符”逐漸被“陰書”代替了。

    《陰書》是古代軍事著作《六韜》裏記載的一篇文章,記錄在“龍韜篇”——論軍事組織。本篇先闡明了陰書的作用,即在“主將欲合兵,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其事煩多,符不能明”的情況下,應使用陰書。接著具體介紹了陰書的使用方法。認為這種方法具有很高的保密性,“敵雖聖智,莫之能識”。

    所謂“陰書”,實際上是一種軍事文書,傳遞的方法更秘密些。其方法是:先把所要傳遞的機密內容完完整整地寫在一編竹簡或木簡上,然後將這篇竹簡或木簡拆開、打亂,分成三份,稱“一合而再離”。然後派三名信使各傳遞一份到同一個目的地。“陰書”被送到目的地後,收件人再把三份“陰書”按順序拚合起來,於是“陰書”的內容便一目了然,稱“三而一知”。

    這種“陰書”保密性較好,且在某一角度上講類似於移位密碼的特性。因為即使某一信使被敵方抓獲,“陰書”落入敵方手裏,也得不到完整的情報。但也有其缺陷,由於原文被分成了三份,故一旦丟失一份,接受者也無法了解其原意。

    陰書是古代通信中另一種保守秘密的方法,它是由陰符演變而來,能比陰符傳遞更具體的消息。但無論是陰符,還是陰書,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有可能被對方截獲而難以達到傳遞消息的目的,二是有可能被對方破譯內容並被對方將計就計加以利用。(未完待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