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3章 暴利行業(1/2)

作者:tx程誌字數:4748更新時間:2021-01-17 22:23:35

    “十萬石?”聽到陸永華有年製十萬石精鹽的能力時,俞燮也是大吃一驚。如今市場上淮鹽產量最大,每年差不多可以產出五十萬石粗鹽。但是這些鹽已經被八大鹽商瓜分幹了幹淨了。鹽商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聯盟,冒然進入食鹽行業,就會犯眾怒。

    東晉八大鹽商背後都是各大士族門閥,其中四家鹽商是江左四大士族門閥顧、陸、朱、張。而喬遷四大家族原來是王、謝、郗、庾。隨著郗氏郗鑒死後,其子郗愔不喜人與交往,而次子郗曇卻是一個守財奴,郗氏開始沒落。桓氏趁勢崛,成為喬遷四大家族。但是庾氏、庾翼相繼死亡,庾氏沒落。而這個時候,彭城劉氏(劉牢之父親劉健,從奮威將軍開始,漸漸成為藩鎮)劉氏崛起,成為繼庾氏之後,喬遷四大家族,這八大鹽商背後占的就是東晉八大家族。

    黟縣俞氏雖然世代經商,家次頗厚,但是和八大士族門閥相比,還微不足道,根本就沒有實力和底氣招惹八大門閥。一旦惹怒了八大門閥,八大門閥反擊起來,結果不是俞氏可以承受的。

    不過,不得提一個組織那就是徽商。名揚中外的徽商集團,是指來自徽州,包括歙、休寧、婺源、祁門、黟、績溪六縣,即古代的新安郡。事實上早在東晉時期,徽商就開始興起。到唐宋時期開始名揚天下,到了明朝徽商盛極一世,就連朱元彰也向徽商籌借軍費。不過明末清初時代,徽商的名頭被以靠賣走私建奴發家的晉商蓋過了風頭。不管後世影視劇如何給晉商粉飾,卻難該晉商以出賣國家利益,以千萬同胞血肉染紅了他們的崛起之路。和晉商不同,徽商以誠待人,以信接物,富貴之後,不忘恩澤社會。

    徽商形成的原因是主要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百姓為了躲避胡禍戰亂,遷徙至新安郡,而新安郡卻是山地依原麓,田瘠確,所產至薄,大都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執技藝,或販負就食他郡者,常十九。

    當然現在連徽州都還沒有影子,但是新安郡商業已經開始初具規模。如今新安郡商賈以黟縣俞氏、績溪胡氏、休寧程氏,祁門陳氏生意做得最為紅火。

    俞燮派心腹快騎將消息送家中,俞燮父俞乾在得知又出現一個龐大的鹽業來源之後,吃驚不已。隨即與交好績溪胡氏、休寧程氏,祁門陳氏商議。新安郡四大商號隨即開了一個碰頭會,以極短的時間形成決議,最後一致同意“不惜代價拿下這十萬石精鹽。”

    鹽鐵是最暴利的兩大支柱行業,新安商號從前是沒有插手的機會。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送到門前,他們如果不把握住就對不起世代商家這四個字了。雖然東晉鹽業從生產到各極分銷早已被江左士族與喬遷士族門閥控製,但是五十萬石鹽也就六千多萬斤,如果平均分攤下來,也基本上夠東晉人口食用了。然而事實上由於鹽貴民窮,東晉百姓僅一多半人口可以吃得起鹽,其他人根本就買不起鹽。特別是喬遷士族為了謀利,向前燕和氐秦走私鹽,鹽業市場缺鹽非常嚴重。雖然有鹽梟填補部分缺口,仍有數百萬人吃不上或吃不起鹽。

    擁有這十萬石精鹽的缺口,新安商人不僅可以謀利,同時也可以大大緩解民間缺鹽的窘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