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章 叢林,文化(感謝一頓大餐萬賞)(4/4)

作者:祝家大郎字數:16418更新時間:2019-03-18 20:38:19

    鄭智所言,就是心中的擔憂。

    李綱連忙接道:“陛下,接受冊封的臣服,便是名義上的大勢。往後再來徐徐圖之,手段多的是。而今若是契丹人能帶著八萬大軍往西去,便也不知要省了我大夏多少事。水師早已西去,配合這一番大軍之勢,隻要能勝得突厥人幾番。海灣之處割讓少許土地,便也不在話下。如此海灣之地就能站穩腳跟,往後再圖擴大地盤之事,也有了一個前哨站。如此便是一舉幾得也。”

    李綱所言,也極為有道理。海路之上,萬裏之遙。運送幾萬大軍到海灣去,不後勤補給問題,就這運送,在此時也是不現實的。即便運去了大軍人馬,萬裏之遙,想要打敗突厥人,占領地盤,也是沒有勝算的時期。塞爾柱突厥人,可不是撮爾邦,更不是輕易就能戰勝的。

    那麽想要在海灣站穩腳跟,那便需要一個不的前哨站。這個前哨站,突厥人顯然不可能給大夏國。那麽就需要西域的大軍逼著突厥人就範。

    有一個西遼為後勤支柱,加上西遼八萬大軍,二十多萬人馬與突厥人開戰,就是逼著突厥人就範,逼著突厥人不服也要服。如此想來,把西遼打成一團糟,再去花人力物力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那將也是個漫長的過程。還不如現在就借雞下蛋。

    如此水師西去,立馬就能上岸建立據點。有了據點,有了生意與商路。往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漢人到達那裏,商船越來越多,補給也將簡單許多,運送軍隊也就成了不那麽麻煩的事情。

    十字軍之戰,要打兩百年。突厥人雖然多是勝利,但是也多損失慘重,這就是機會。

    種師中也是往前幾步,開口道:“陛下,李相所言有理。隻要我大夏保持兵威不減,軍備上持續發展,持續進步。契丹人便也翻不出手掌心。何況契丹人還割讓了十三座沿線道路上的城池。如此雖然隻是耶律大石的誠意,但是也讓我大夏在交通要道上有了自己的控製權。往後耶律大石的子孫,即便有反叛之心,也可快速反應,以大軍滅之。若是西遼之人沒有反叛,往後削弱他們的手段也多的是。陛下不需擔憂,趙王殿下當真才德兼備也。”

    鄭智聞言,終究還是點了頭。道:“此策倒是不差,卻也不能掉以輕心。下旨,加急往西去。封耶律大石為契丹遼王,著耶律大石把子嗣都派到河間來朝見一番。”

    鄭智便是故技重施了,叫耶律大石派子嗣來,倒不是要人質要挾拿捏。卻是要讓這些人都來讀讀書,上上學,學習漢語漢字,讀一些聖賢之道。待上幾年再,要是耶律大石歸西了,鄭智必然立馬就在河間封新的契丹遼王。

    至於這新的契丹遼王人選,才德兼備顯然是不必要的。哪個讀書讀得好,人品好,就立哪個。立了新的契丹遼王,再放回去管理地盤。這才是控製的最佳手段,能打能殺有勇武的,必然不能成為遼王。

    鄭智對於這個時代的華夏文化,極為自信。文化的影響,往往是改變一個人的主要手段。

    就如耶律大石,能做出這般的定奪來避免一場大戰,何嚐又不是因為大石林牙是一個讀過聖賢書人的。這一點文化上的認同,其實是避免這場大戰的主要原因。在這個年代,文化想通,才能有互相有信任的基礎。甚至到以後千年,這個道理也是沒有多少改變。從十字軍東征二百年,到後世的中東火藥桶,文化上的差異,就是戰爭最本源的開始,利益伴隨其中。

    即便是意識形態之爭,不過也是文化之爭。

    至於耶律大石會不會按照聖旨把兒子都派到河間來,這一點便看耶律大石的定奪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