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82章 誰比誰強(1/2)

作者:雅玩居士字數:4580更新時間:2021-09-10 06:05:50

    這種對於流量的反思,是否應該讓飯圈的部分瘋狂粉絲承擔大部分責任呢?飯圈化,泛化來講,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數字化熱潮。

    在當代信息技術的透視下,每個人都是一覽無餘的數據生產者,偶像成為一種虛擬的文化符號,粉絲則是供給虛擬流量的養分,社交媒體、娛樂資本等各方試圖在這個過程中將人們的情感解構成為數據,再轉化成可以變現的商品。

    其中人與人的關係似乎逐漸變成一種迷思:為什麽大家一邊報團取暖一邊還在開啟戰爭模式?

    一個原因是社媒顛覆了交際模式,如果說在互聯網1.0時代,人們受限於交流的門檻,多是因了解而結合,因誤會而分開。

    那麽現在隨著社媒拆掉交際高牆,每個人都能夠以非常低門檻的方式相遇在網絡空間,今天的線上交際方式更多是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隨著大眾湧向同一個公共平台,看似是開放輿論場,但其中的區隔性也變得更加微妙而複雜。結合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場域概念,每個場都是有結構的社會空間,同時也是一個為改變或保留這個社會空間而進行爭奪的鬥獸場。這種爭奪的策略取決於人們所具有的對場域的認知。

    放在飯圈中則是追不同的明星,會產生相互區分與對立。在同一明星的眾多粉絲中,也會有很多身份區隔體現。

    是否氪金、是否參與組織化行動、是否加入VIP會員,以及粉絲的不同屬性分類。團粉、唯粉、CP粉、泥塑粉、正塑粉等等也明確包含排斥的關係,導致飯圈永遠處在紛爭不斷的戰時狀態。

    飯圈也正是在共享分類的基礎上構成一個製度性整體,從而塑造粉絲的身份認同相對於“黑粉”和路人,我是粉絲;相對於CP粉,我是唯粉……

    因為如果沒有“黑”,則不需要“反黑”,如果沒有其他明星的唯粉,也不需要打榜,做數據更加無從講起,而沒有數據則沒有流量明星,繼而以流量數據作為商業價值指標的經濟形態也無法成立。

    最後當流量與飯圈思維浸潤社會各方麵,飯圈、數據、飯圈外的局外人可以共生共處嗎?

    其實回歸本源,這是一係列非常典型的跨文化傳播範式。當不同文化產生碰撞的時候,特別是在賽博時代,每個個體在交往中有著不同目的,大家都被網線牽引到同一個輿論場之中,越是身處虛擬的熱潮,越是需要把情感下放,商業的流量終究還要歸資本。

    或許每個人都需要將觀念進行適度的拋光。一方麵,適當拋掉對飯圈的刻板印象,在了解之前,別急著批判。

    另一方麵正視你的情感價值,不要完全被數據束縛。歸根結底,你的心是因為真真正正的喜愛而跳動,浪漫可以是假的,但快樂一定要是真的,還是要相信世界上始終存在著比數據更珍貴、更豐富的東西。

    丁旭感歎追星隻有零次和無數次。

    這句話被用來形容那些對追星欲罷不能的粉絲們,對某個愛豆的喜愛可能會停下,但追星這段旅程不會終止,很多粉絲會把追星作為自己的一項終身副業或愛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