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科研基金(1/2)

作者:大國雄起字數:4488更新時間:2019-12-30 19:23:29

    李忠信很是知道,在中國的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不僅在科技發展上乏善可陳,而且自鴉片戰爭以後還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一個有著光輝燦爛曆史的文明古國就這樣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的科技就開始出現了斷層,基本上沒有什麽人去搞科研,對科研也是畏如猛虎,統治階層不想人們去研究那些東西,致使中國在那一個階段的發展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的一種狀態,再加上八年的抗日戰爭,算是把中國的發展給耽誤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30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麵對一窮二白的祖國與民族的需要,許多的科學家都能衝破層層困難,回到祖國,像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等。

    這些偉大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克服困難,甚至付出巨大犧牲,緣於他們的拳拳愛國之心、赤子之情。同樣的,我們還有許多的本土科學家,從未出過國,但也用自己的天賦與努力去進行各種公關,取得巨大成績,像兩彈元勳之一的於敏院士就是如此。

    也正是這些科學巨匠給我過科技打下最堅實的基礎,才讓新中國突破西方社會的封鎖壓力,並逐漸建立起十分完善的現代化工業體係。

    五十年代的時候,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那個時候,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那個時候,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製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

    此規劃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係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

    但是,從一九六六年開始,中國經曆了長達十年的動蕩。這場動蕩對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其間,科技管理陷入癱瘓,研究機構被肢解,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工作,下放到農村或廠礦勞動,中國的科學技術幾乎停滯不前。

    改革開放以後,偉人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作了極為重要的講話。他提出,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並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偉人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的知識分子,讓那些中國的知識分子內心充滿喜悅和躊躇滿誌,也代表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也真正迎來了科學的春天。

    但是,李忠信卻是知道,中國在這個時候還是沒有真正重視科研工作,也沒有重視那些個一心為國的科研工作者,要不然的話,也不會出現那種賣茶葉蛋的比研究原子彈的人賺錢賺得多的事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