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五十六章 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3/3)

作者:漢風雄烈字數:7436更新時間:2019-09-10 19:04:17

    自從魏晉時期九品中正製建立以後,官於秩次之外區分儒吏流品,加之權在中央,重內輕外,“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的官品分化趨勢明朗,胥吏就日趨卑下,至今已經一千多年。雖然及至宋明當朝,胥吏位極賤而權甚重已經是一大趨勢。

    書吏多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他們長期甚至世代供職於衙門官府,把持衙門各房,所謂‘官有遷調,而吏無變更’。官府大小胥吏衙役,他們都是當地人。久而久之,這些胥吏衙役就與地方勢力緊密勾結。久居其職,久操其事,加上盤根錯節的地方人脈,造成了胥吏之職的專業壟斷性,使胥吏在各自行當中、在某種程度上,實際執掌著地方行政的實權。

    那一個個上下弄權,合起手來架空正堂官也非不可能事。例如在大明朝,地方鄉鎮中上報核定數額的“在冊田土”與縣令衙門所實際控製的“實征田土”都有著巨大的差異。而這些信息的真假虛實大多掌控在久居其位的胥吏手中。

    知縣以下的各級書吏和差役在土地丈量、清理財政、賦稅攤款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贏利型經紀和保護型經紀中都處於重要位置。這一狀況在原時空甚至到了民國時期仍未有真正的改觀。

    鄭芝龍對於這些汙吏的容忍度與那貪官是一模一樣的,不說要徹底隔絕,要徹底隔絕那是不可能的。但怎麽著也不能明知道是錯,隻是因為省事節力便就視而不見。

    曆朝曆代因為正堂官侵犯手下胥吏之利益而被胥吏們聯手架空、掣肘的現象屢見不鮮,曆朝曆代的官員文士對於這方麵的抨擊也隨處可見。可就是沒人願意去改。

    士有爵祿,則名重於利;吏無榮進,則利重於名。

    鄭芝龍不能容忍。

    但在陳鼎看來,鄭芝龍這明著是對胥吏們好,看,我都把你們與官之間的阻隔給打通了,但實際上卻是在收割胥吏們的實權,這真就是要把士紳土豪一起全得罪了啊。

    那些胥吏的社會地位不高,但背後的家族通常是攀枝錯節的地頭蛇,那水滸上的宋黑子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鄭芝龍這看似給了胥吏們一個上升通道,但保不準會被多少人背地裏咒罵呢。

    隻是陳鼎的擔心卻通通不被鄭芝龍放在心上。

    強者為尊,隻要他的實力足夠強,那麽一切反對派就都是紙老虎,所有站出來反對他的人也盡是在違背曆史的洪流,是在不自量力的螳臂當車。

    “你回泉州了便照我吩咐去做。那些願意跟著我鄭芝龍的,機會可不就給他們了?看都有誰蹦躂的,看誰還有不老實的,那第一批遷移的就是他們。”鄭芝龍緊接著說道。

    陳鼎退下去後,鄭芝龍又給金陵去了兩封信,分別是魏國公和蔣德璟的,他的國公爵位啥時候能敲定下來呢。他都把馬尼拉改名叫新京了,這意思還不明顯嗎?

    崇禎帝不是想把他踢出局麽。那爵位上就別吝惜啊,痛快點給,真要封王就更好了。

    然後就是給阮大鉞去信,叫他代筆寫封奏折送去通政司,權當賀喜崇禎了(左良玉病死了麽)。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