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六十七章 風氣在變(3/3)

作者:漢風雄烈字數:6086更新時間:2020-01-02 08:03:23

    要是宇文虛中真就把他遺忘在腦後了,鄭樵保不準至此真就隱姓埋名了。但宇文虛中的記憶力顯然很不錯,在局勢大定後,就立刻向趙構推薦了鄭樵和他從兄鄭厚。

    對此二人,趙構顯然是一無所知的。不管是21世紀還是在明末時候,他都沒聽說過鄭氏昆仲的名頭。

    但趙構對宇文虛中還是認可的,使人召二鄭覲見。發現這倆人還真是不錯的人才。

    首先,那年紀較大的鄭厚,天資聰明,四歲讀書,過目不忘。七八歲精通四書五經,所作詩文援引經據典,下筆成章,其文采令諸多老先生自愧不如。爾後誌向遠大,學問淵博,諸子百家,無所不通,詞賦典雅秀麗,文辭高古奧博,議論自成一家。

    可以說,如此人物在先前的社會風氣之下,那是很容易混出頭的。

    然而鄭厚卻‘舍本求末’,不以滿腹精華和一手好文章為豪,而是立誌“使厚司台諫,則世無豺虎跡;使樵直史苑,則地下無冤人。”,想做一個魏征那樣的諫官,以掃除天下貪官汙吏,還世道朗朗乾坤為誌。

    這種人天生就是諫官,天生就是修法立法的坯子。

    趙構轉手就把他送去了大理寺,而不是禦史台,想叫他多接觸些實事,曆練曆練,然而再修宋法。

    雖然這事兒,極可能等到他‘死’的那一日都不會有結果——鄭厚到時候都不見得成熟呢。

    而鄭樵呢,更被趙構看重了。

    不為別的,就因為鄭樵的學風——鄭樵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會通”、“求是”和“創新”。“會通”表現為他主張修史要據“司馬遷會通之法”,不讚成編寫“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求是”和“創新”則表現為他重視實踐的經驗,反對“空言著書”,認為有許多東西是從書本中得不到的,要通過實踐才能得到——這是對義理之學的一大補充和進步啊。

    所以,鄭家兩兄弟全得以重用,甚至宇文虛中能踢開無數個競爭者最終能走上秘書監一把手的位置,都跟此事有一定的關係。三人也借此機會成為了知己好友。

    不管是宇文虛中還是鄭家兄弟,對女真對金虜都一百個厭惡,如今遼東戰場的好消息一個接一個的傳來,外頭的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高興不說,他們仨是真的高興。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宇文虛中吟著蘇軾的江城子,一手舉杯,“二位賢弟,幹了此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