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008章 李老與宋硯(3/3)

作者:撿漏不撿錢字數:7488更新時間:2021-08-30 10:04:14

    “不過嘛,就是現在市場上幾千塊的端硯也能做到,這嗬氣研墨並不能作為判斷一方端硯是否為古硯的依據……”

    “啊?”

    老柳正聽的津津有味呢,猛然聽到沈愈如此說,不由得朝沈愈望去,當他看到沈愈那有些欠揍的笑容時,馬上狠狠瞪了他一眼。

    沈愈趕緊繼續開口:“端硯雖然產於唐代,可唐人卻並不怎麽使用端硯,因為唐人多用瓦硯,瓦硯便宜,實用、易得,結實,當然了,這並不是說端硯不好,而是普通人根本買不起。

    “這跟當時端硯石材的開采難度有關,因為製作硯台的端石常年浸在水中,這樣導致尋找端石石脈異常艱難。

    “就算找到了石脈因為無法在水中開采還需要排水,開采一處石脈往往需放水一月甚至數月,之後還要修建道路,清理泥沙,加固石壁,采石難度比起開采金銀來更要難上三分。

    “這在宋四家之一,大書法家米芾的《硯史》中就可以了解,硯史中對於端硯稱讚有加,用了大篇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其中提到‘治平中貢硯,取水月餘方及石’,而同是宋四家之一的蘇軾蘇東坡更是說采集端石需千夫挽綆,百夫運斤。”

    “由此看來,采石工是一種非常辛苦的職業,一般來說不是窮苦特別需要錢財的,不會去做,武周時端硯為貢品,狄仁傑得知采硯石工之艱辛,更是上表請求武則天減少端硯的貢品數目。

    “這樣在整個唐代,端石雖自李淵武德年間就已經開采,但整個唐代,端硯的產出數量都極為稀少,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采出來的端石並不都能用於製硯,大部分隻能做觀賞把玩用。

    “有人更是推測整個唐代精品端硯不過數百方,這方端硯是唐硯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端硯一硯難求的情形到南唐時才稍稍緩解,倒也不是說什麽開采工藝提升了,而是文人願意為端硯砸錢。

    “南唐時因為端石質地溫潤,石材細膩,適合研墨,當時的古人們已經普遍發現了其優點,這樣大家對端硯的需求就更旺盛了。

    “南唐朝廷在端州置硯務官,加大開采力度,而就算這樣產出也不多,等到了北宋時,所有品類的石硯加起來也就是與瓦硯平分秋色,注意,是所有的石硯,包括洮硯、歙硯在內一起的數量,這說明在宋代,端硯的產出還是很少。

    “端石到了明代永樂時方才重新開采,因為老坑端石越來越少,往往是開采幾年或十幾年就閉坑……

    “這方端硯,石質精良,一看就是端溪老坑石,更是極其稀有的黑端。

    “黑端在古籍《洞天清錄》中有詳細描寫‘端溪下岩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有眼,眼中有暈,或六七相連,排星鬥之形。石居水底,須千夫堰水汲盡,深數丈,篝火下縋,入洞中方得之。”

    “由此可見黑端當屬硯中極品,我之前在寶玉軒做鑒定師時曾在店內見過一方差不多的黑硯,店內老師傅們一致鑒定為明初端硯。”

    “還有一點,此硯台上有太極圖,雖然宋明兩代都喜道家,但宋人審美與明人不同,宋人不喜歡花裏胡哨的東西,硯台多為素硯為主。

    “宋人很少在硯台上過多的雕刻圖案,因為此硯上多了一頭有些呆萌的老虎,所以我更傾向於是明初之硯,當然,其製硯之石可能自宋代就開采出來了,以上這些就是我的鑒定依據。”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