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十一章 借計回國(2/3)

作者:紅蓮素心字數:5388更新時間:2021-11-01 09:18:04

    齊國的狀況,比他想象的還要困難,他出來時是秋天,尚且有糧食可吃,但現在是冬天,百姓的糧食明顯不夠。

    按理說像這種邊關州郡,不應該缺糧食才對,因為這裏大多數都是軍戶,平時是百姓,戰時都會變成軍隊。

    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是軍戶,所以才會受到剝削,美其名曰吞備軍糧,可真打仗時卻不一定拿得出來。

    在海陵郡補充一下給養,高順決定繼續趕路,這一路他一直思索治國之法,可謂是千頭萬緒。

    回顧華夏曆史,封建王朝始終麵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土地兼並。

    這個問題困擾華夏幾千年,無論怎麽改朝換代,最終都因為這個問題而亡國。

    其實百姓起義造反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吃不上飯,而百姓之所以吃不上飯,除了少數天災因素外,主要的還是人禍。

    每個朝代建國之初,都有有大量的勳貴產生,這些勳貴擁有大量的土地還不用納稅,占用了大部分的糧食份額。

    隨著曆史的發展,唐朝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第一,那是因為國家人口不夠多,社會矛盾不夠名字。

    可即便如此,在晚唐時期,國家還是不可避免的分裂,安史之亂之後農民起義軍越平越多。

    連年幹旱,外憂內患,中央力量越來越弱,各路軍閥割據土地,開始了藩鎮割據,大唐被四分五裂。

    最後朱溫滅了唐哀帝定都洛陽改國號為梁,開啟了五代十國,一個混亂的年代。

    等到了宋超,華夏仿佛看到了曙光,商業的崛起使朝廷富裕,可以養得起幾十萬的軍隊,可也拖垮了國家。

    隨著內憂外患越來越多,宋朝也難逃滅亡的命運,被北方韃靼趁虛而入,建立了元朝。

    少數民族的統治,建立在武力的基礎上,貴族階級的殘暴比此時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注定短命。

    等明朝開始,華夏的各方麵文化已經成熟,而土地兼並也愈發的明顯,再加上明太祖朱元璋的鎖國政策,重農抑商,讓華夏大地不斷的內耗。

    清朝吸取前人的經驗,憑借完備的統治製度,竊取江山兩百餘年,每個朝代的問題它都有,卻因為百姓的觀念根深蒂固,而持續下來。

    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狂傲自大,不思進取,使中華民族落後於世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而開啟這條路的根源,也許就在朝廷的製度上,雖然治國的政策一直在進步,可始終沒有達到完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