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兩百五十九章 博山啥(1/2)

作者:二子從周字數:4932更新時間:2022-09-23 20:07:47

    顏師古在《漢書·武帝紀》中對“建元元年”作注雲:“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

    《兩漢刊誤》中考究,認為年號之始,始於元鼎,而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皆為後來有司所追命。

    《資治通鑒·漢武帝元鼎元年》考異:“元鼎年號亦如建元、元光,皆後來追改之耳。”

    趙翼《廿二史劄記》認為,  年號始於元狩,前者皆為追命。

    楊樹達《漢書窺管·武帝紀》認為:漢武帝在元狩元年,狩獵獲得一隻白鱗,大悅,於是下詔改元為元狩,是為年號的開始。

    近代學者《漢書新證》認為:《日知錄》和《廿二史劄記》所雲武帝建元、元光為追記,其實不實。

    在《小校經閣金石文字》拓本裏,  記載有“龍淵宮鼎”一物,為元朔三年造,還有“龍淵宮壺”,元朔二年正月造。

    另《善齊吉金錄》記載,任器二十四頁中,也記有“龍淵宮壺,元朔二年造”。

    《小校經閣金文拓本》的作者叫劉體智,AH廬江人,清四川總督劉秉璋第四子,曾任大清銀行AH督辦、中國實業銀行董事,是學者型資本家。

    本書所錄金文,乃劉氏三十年之所匯集,上自乾嘉舊拓,下至近代出土諸器,搜羅殆遍,最晚收錄至一九三三年AH壽縣出土楚器。一共輯錄了六千五百餘件金文拓本,  是近代著錄金文最為宏富的一部圖錄。

    文物款識一般是當時所記,可以證明建元、元光、元朔並非後來追命。

    但是有一個要命的前提,那就是關於龍淵宮鼎、龍淵宮壺的記錄,得是真的。

    而這兩樣東西,早已經消失在了漫漫曆史長河當中;所留下的文字,也是清乾隆、嘉慶年時的“舊拓本”,之前所列舉的那些“證據”,說一千道一萬,也隻是曆史文獻記錄當中的文物款識,而非真正的文物款識。

    證據不夠充分。

    如今周至發現的這塊墓石,上頭小小四個文字,徹底解決了關於華夏年號使用最早時期的幾千年爭議。

    建元年號,不是追錄。

    因此中國最早使用年號的時間,應當是公元前一四零年,即建元元年。

    而非許多學者通過文史資料認定的,公元前一二二年,即元狩元年。

    這一點知識在很多人的眼裏,當不了吃當不了喝,產生不了“利益”,無足輕重。

    但是但凡是一個對華夏文明有著些許研究的人,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是多麽的重要。

    年號,是五千年的中華帝國時代中國皇帝的專有產物,  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

    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製,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這個詞,在漢語當中依舊屬於常用詞。

    年號在古代一直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一個政權對另一個政權表示稱藩屬、臣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用那個政權的年號,有一個專有的詞匯來表示這件事情——“奉正朔”。

    相反的,自立年號,代表著徹徹底底的造反。

    年號承載著無數的曆史事件,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

    因此它除了是文史研究者的時間線索,思維導圖,還是中國曆史中的,非物質的精神文化遺產。

    說到底就是才取消幾十年的東西,貫穿整個封建王朝時期的東西,學文史的人就不可能繞得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