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明夷(1/2)

作者:二子從周字數:5010更新時間:2023-12-18 21:14:44

    周至這一刻感動得一塌糊塗,要求老學人將觀念轉變過來,實在是太難了。

    但是老學人也有兩個特別優良的作風,第一就是實事求是,第二就是聞過即改。

    知道不對還因為麵子,因為“尊嚴”死當強種,這種事兒他們也做不出來。

    後世人少了他們的嚴謹,也少了他們的調查和研究,拿著所謂的“邏輯分析”就認為萬能,殊不知前提條件不足或者不對的情況下,邏輯越正確,結果往往越荒謬。

    然而強種們往往還振振有詞,你看我的條件一二三是正確的吧?我的邏輯推導是正確的吧?那我的結果,怎麽還可能是錯誤的呢?

    他就完全沒有考慮到雖然條件一二三是正確的,但是還有他不知道的四五六會予以持續修正,把所有條件都帶入完備後,還是用他自己那套邏輯,推導出來的結果都可能完全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關於古代科舉,有人經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舉子家裏田地十幾畝到百畝占了百分之七八十,因此就得出古代能夠有條件參加科舉的人都是大地主階級,因此選拔出來的官員都是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集團成員,這就是封建王朝得以維係的關鍵。

    然而隻要他再查一查書籍就能夠發現,占地十幾畝到一百畝,在近現代倒勉強夠得上地主的資格,在古代卻完全不是這麽回事兒。

    唐代授田一丁百畝,一戶五口三丁,就得是三百畝一家。

    宋代太祖巡視京周,發現一丁三十畝就焦慮得不行,回到宮裏坐立不安。

    所以在這兩個朝代裏,家裏有田產十幾畝到百畝的,最多隻能算是那個時代的中產之家而已。

    而中產之家在任何時代,都是國家的韭菜,也是社會的中堅,這才是曆史的正確結論。

    因此要是不知道古代田畝製度,就是缺少了條件四,然後用他有限的認知去套邏輯推演,那就是條件也正確,邏輯也正確,結果偏偏卻是錯誤的。

    後世網絡上的種種爭議,其實很多都是由此而起,到後來大家也開始變得聰明了一些,那就是“讓子彈多飛一會兒”,等待條件充分後再推導結論。不然一不小心就要被打臉。

    但這也是吃虧吃多了學會的自我修正,現在網絡時代都還沒有開始呢,因此麥明川能夠及時修正自己的認知,站在周至這一邊來,就屬實是難能可貴。

    幹技術的人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隻認效果,認能力和本事兒。

    周至無疑是具有能力的,明明是一個文科生,可無論是提起大字庫的概念,還是提前搞起字碼,搞起識別程序,不管是搞工程管理還是編寫代碼,居然都算得上是一把好手。

    周至第一次來機房,給自己的字碼識別程序上機,當場改寫接口程序並且一次性編譯通過的故事,都要給軟件組傳成神話了。

    剛剛幾個大佬說的那一堆,到現在了幾個組長要是都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都配不上考進大學來的智商。

    的確,要是沒有周至反複強調要求他們準備的那些工藝文件,估計UNICODE組織都不會瞧上他們,而微軟和IBM也不會這麽好說話。

    要是沒有國際專利這一手,人家直接將瀚文字庫拿去當成自己的,反手給你來個搶注,用蜀中的老話講,那才真是“捏著鼻子打不出噴嚏”,隻能安慰自己為人類進步做貢獻了。

    現在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光專利授權和周邊產品合作生產,大家都獲益豐厚,周至甚至需要建一個公司來“消化利潤”,將之變成產學研一條龍的樣板。

    俗話說的“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在座的對周至基本都是又吃又拿,平時插科打諢的嘲諷,思想碰撞討論激烈了拍桌子打板凳都沒問題,但是大家都是在就事論事,真正做到隻論對錯不講輸贏,目的都是為了找到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案,然後就是散會約飯找地方的事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