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42.第二百三十七章:荒謬,往往更加合理(2/2)

作者:煌煌華夏字數:4812更新時間:2022-03-21 20:07:22

    感性又一次戰勝了理智,他揮劍殺了王欽若。

    下手的那一刻,張耆自己預料不到過這一劍的後果。

    就好比一個普通人雷霆激憤、血濺五步的時候是無法預料到自己日後押赴刑場,執行死刑場景的。

    張耆不是普通人,但不意味著他失去了人的感情。

    相反,張耆或許比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更加感性,也更加容易失控。

    事傳到了趙恒的耳朵裏。

    趙恒早已滿是傷痕的心又一次被重創。

    丁謂的話讓趙恒一度懷疑張耆叛國投楚,痛到嘔血昏厥,而在昏迷前,趙恒說的話是

    “朕不信...張...耆、召..曹...曹璨。”

    這個話可以解讀為趙恒已經不再信任張耆,也可以解讀為趙恒不相信張耆會叛國。

    但傳出來的話卻成了。

    ‘朕不信張耆,詔,賜死。’

    那麽丁謂的行為就很明顯了。

    這是在矯詔。

    他把召曹璨矯詔成為詔,賜死,意圖就是不打算讓曹璨這位勳臣重將回京。

    至於趙恒的死是不是丁謂弑君謀害就不難猜測了。

    不讓武將回京,那麽新君如何擁立,自然由文臣說了算。

    有人說,現實往往比小說更加荒謬。

    或許,現實和小說都不荒謬。

    因為我們都清楚的經曆過,現實中的荒謬是由種種因果導致的,我們會感慨會倒溯,如果在荒謬的結果發生前,我們少做了某一件事或者多做了某一件事,導致時間錯開,會不會荒謬的結果就可以避免。

    而感慨小說的荒謬是因為小說隻有結果而沒有過程,更突兀一些。

    像現在的東京。

    如果視角一直隨著駱永勝移動,不曾交代宋廷故事,那麽突然說一句。

    ‘張耆殺了王欽若、氣死了趙恒。’

    這太荒謬了,誰也接受不了,因為根本無法理解。

    可事實卻是所有的事都好似上蒼有一雙大手在理弄著每一個人人生發展的路線。

    在這個結果之前一樣有無數的如果可以避免。

    如果張耆忍住一口氣沒殺王欽若,趙恒就不會因為生氣而吐血昏迷。

    如果沒有駱永勝,趙恒的身體也不會那麽差。

    如果王欽若不和寇凖黨爭,張耆也不會和王欽若有如此深仇大恨。

    如果......

    如果......

    可能性有無數,但結果隻有一個。

    不可更逆、不可轉圜。

    隻能徒勞歎息,悔知晚矣。

    就如同現實中,我們無心犯下的過錯隨著時間的發酵變得巨大,當數年後或者數十年後反傷害到我們自身時,後悔已沒了意義。

    而比這更荒謬和更悲哀的則是,我們甚至不明白傷害從何而來、因何而起。

    瘋狂的東京城陷入了混亂,無數的王公貴胄傻了眼,不明白為何好端端的,大宋就成了這樣,而守在通津水門做好赴死準備的賀勳一樣傻了眼。

    他是沒打算活著離開東京的,可現在城門洞開,各處混亂,沒人搭理他了,也沒人去關心寇凖的離京。

    探聽到原因之後,賀勳傻了。

    趙恒死了?

    這叫什麽事?

    “這叫什麽事,趙恒竟然駕崩了!”

    襄陽大營的駱永勝同樣感覺到不可思議,他北望東京,隻覺頭腦混沌。

    孤乃天命之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