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一十章 惠民之策(2/3)

作者:渤海郡公字數:7502更新時間:2023-01-03 02:01:54

    而之前,氣勢洶洶的官府,怎麽就忽然偃旗息鼓了。

    大明啊,大明,你還行不行,你如果真的剿滅不了救民軍,我可就跟二哥一樣,從賊了啊!

    轉念一想,憑借自己的本事,到時候在救民軍之中,肯定能混個一官半職。

    而且朝廷現在自顧不暇,沒準兒有朝一日,救民軍真的可以被招安,楚行能裂土封王呢。

    到時候自己作為救民軍中的一員,是不是也能混個不錯的身份呢?

    轉念又想:大明立國二百多年了,什麽大風大浪沒經曆過,楚行雖然鬧得厲害,能有當初的寧王造反厲害?

    當初大明連皇帝都丟了,最後不還是緩過氣來了。

    我要不再考慮考慮?

    李牟這邊兒心思複雜,不知道前路如何,既羨慕二哥如今已經成了做大事的人,又對未來充滿了恐懼。

    而台上的社戲,就在不知不覺間已經開始了。

    對於搞思想宣傳這一塊,救民軍早就輕車熟路了。

    軍中的思想教官們,經過楚行和寇烈這麽長時間的教導,早就整出了各種方法來調動百姓的情緒。

    有快板,有山東大鼓,有說書人,至於戲曲,隻是代入感強烈一些而已的表現形式而已。

    而眼前這一出《楊乃武與小白菜》更是楚行根據後世在電視中的記憶,改編出來的。

    整場戲,沒有文縐縐的唱詞,也沒有複雜的強調,更像是一場戲台版的電影。

    根據楚行手頭上的史料,類似於楊乃武與小白菜的故事,在大明不是沒有發生過,甚至比此等事情,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也不是沒有。

    但是大明也隻有明太祖朱元璋有心思去處理這種事情,其他皇帝壓根懶得搞司法建設,開局一本大明律用到大明終結。

    至於司法建設,更是扯淡中的扯淡,當地官員不去草菅人命就不錯了。

    為什麽老百姓有屈死不告官的傳統?

    因為官府是為皇權服務的,是為士大夫服務的,在很多朝廷官員看來,老百姓打官司,本身就是沒事找事,給他們找麻煩,是徹徹底底的刁民。

    到了清朝,更有老百姓隻要進了縣衙告狀,先打三十大板甚至五十大板的謎之操作。

    至於縣太爺如果不開心了,隨便在縣衙大牢裏整死點人,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操作。

    這裏再拿大早上的水朝

    舉例子,有個四川的知縣大人,抓了一批犯人送去省城,這批人完全沒有犯罪,但是知縣大人需要業績,所以就不管不顧的抓了。

    省城覺得事情有蹊蹺,就把人打了回來,要求縣令重審。

    然後這位知縣大人,就格外的生氣,將這一批無辜的百姓全都活活虐待而死。

    所以古人對待官府的態度,是又恨又怕。

    楚行之所以編排戲劇,就是要從思想上挑動百姓和原有官府的關係,點燃思想上的星星之火。

    這故事經過楚行的修改,說的是明末,掖縣的士子楊乃武應鄉試中舉,擺宴慶賀。

    房客葛小大妻畢秀姑頗有姿色,人稱“小白菜”。

    她本是葛家童養媳,曾在楊家幫傭,與楊乃武早有情愫,礙於禮義名份,難成眷屬,隻得各自婚娶。

    掖縣知縣劉錫彤曾為濫收錢糧斂贓貪墨,被楊乃武聯絡士子上書舉發,斷了財路,心懷怨隙。

    他兒子劉子和用迷藥奸汙了畢秀姑,又把她丈夫葛小大毒死。劉錫彤為保住兒子性命和發泄私憤,便移花接木,把楊乃武騙至縣衙,嚴刑逼供,以“謀夫奪婦”定擬,問成死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