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九十三章 雷厲風行(1/3)

作者:風雪雲中路字數:6748更新時間:2022-06-28 08:31:32

    楊震早在領受研究皖南形勢的任務時,就曾經就北撤路線進行過反複研究。經過多次的考慮,在不想與國民政府公開撕破臉皮的情況之下,皖南部隊北撤的路線可以選擇的餘地相當的有限。

    在皖南周邊複雜的敵情之下,皖南部隊選擇的行動路線總體上並沒有大錯。據楊震所知道的曆史來說,這條路線絕對不能說是一條絕路。後來的失敗與其說是路線上的選擇錯誤,還不如說在行動上過於瞻前顧後,行動遲緩。

    如果不是在行動的時候一再猶豫,失去戰機。即便與三戰區小股部隊遭遇,在其主力未趕到的情況之下,一鼓作氣衝出去,根本沒有任何的問題。皖南事變,不是輸在戰場之上,而是輸在戰場之外。猶豫不決,正是皖南事變失敗的最終原因。

    至於這個作為三戰區少有的中央軍精銳,在皖南事變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四十師,楊震雖然很重視,但是始終沒有認為這個師是皖南部隊失敗的決定因素。如果在事件之中,那位副軍長能夠聽取軍長的建議,集中兵力攻下星譚,這個四十師根本就無法攔截。

    一句話,失敗的原因還得從自己身上尋找。外部的因素再多,也隻是起到了一個推動性的作用。缺乏正麵作戰經驗,又固執不聽軍事指揮員的建議,對軍事指揮員不信任。行動上猶豫不決、婆婆媽媽才是皖南事變失敗的主要原因。

    對於那位被直接送上飛機的前任,如果說皖南事變的責任全部推倒他的身上,那是不客觀。但主要責任在他這個新四軍的主要掌舵者,以及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身上,這一點卻是毋庸置疑。

    作為一名特戰隊員出身的楊震不是那些沒有軍事常識的軍迷,根據曆史記載的隻言片語,便草率的下了某一方麵怎麽樣的結論。作為一名軍人,楊震單憑一張形勢圖就可以準確的判斷出在皖南事變之前,整個皖南對於駐紮在這裏的軍部,已經成為一塊死地。

    在周邊複雜的情況之下,整個皖南到事變發生為止,甚至連雞肋都算不上。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盡快的撤離,反倒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本身就是一種缺乏對局勢判斷與把握的能力,

    而縱觀那位副軍長在整個事變中的表現,楊震現在還記得當時自己給予的婦人之仁四個字的評價。形勢危急,甚至周邊的敵情都不明,作為一軍的實際最高指揮者,最應該做的就是指揮部隊迅速的脫離險境。

    這麽做雖然會遭受一定的損失,但是相對於全軍覆滅來說,所付出的代價卻是要小的多。在事變之中,正是他的當斷不斷,猶豫不決葬送了整個部隊。此人雖然作為中央局書記,指揮了整個三年遊擊戰爭。但他的長處更多是在黨務方麵,在軍事指揮上卻還停留在各自為戰的遊擊心態上。

    天時、地利都不在手中,再加上指揮上的優柔寡斷,遲遲不下決心,才使得對手可以從容的完成合圍圈。在發現自己被包圍後,依舊是不能果斷行事,大量的時間白白浪費在會議,甚至來回行軍上。

    對於這個人的人品,對黨的忠誠和對敵鬥爭之堅決,楊震深信不疑。但此人在楊震看來,把握全局的能力稍差,尤其在軍事行動上過於保守。雖然遊擊戰爭經驗豐富,但是缺乏大兵團作戰的經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