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百零一章 楊震的長遠規劃和目標(1/3)

作者:風雪雲中路字數:7240更新時間:2022-06-28 08:35:42

    至於原來裝備數量最大,總數達到近三十萬頂的法製鋼盔,則在諾曼底登陸之後,應自由法國的要求,為了維持新編成的從上到下,包括軍裝與鋼盔在內全套的美英裝備的法國人僅剩的那點自尊。在美國人的協調之下,所有庫存的鋼盔,作為新法軍的象征被轉交給了自由法國軍隊。

    當然楊震不會白掏出這些物資的,美國人答應在諾曼底登陸成功之後,除了繼續將繳獲的德軍一百毫米以上火炮,以及三號、四號坦克,所有的自行突擊炮轉交給抗聯之外。還答應按照一比一的數字,將其在意大利、北非繳獲的德製鋼盔轉交給抗聯。

    楊震采取的種種手段,交換來的這些武器裝備,尤其是坦克和大口徑榴彈炮盡管性能不是最優秀的。但足夠的數量卻保證了抗聯在因為技術、原材料等一係列原因,以及楊震因為一些特別的想法、安排,將主要的軍工生產,安排到了飛機和ZLS三加農炮之上,導致重型武器的產量始終不足。

    以及美援裝備除了飛機與汽車之外,地麵武器援助效率緩慢,甚至還趕不上英國和加拿大人之外。武器的數量和性能,始終達不到抗聯的標準的情況之下,保證了部隊裝備的升級,以及部隊的擴編,特別是大量組建裝甲部隊的需要。

    最根本的保證了部隊,尤其是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麵對也在抗聯逐步展現出來的裝備優勢,而始終保持裝備快速更新,並開始大規模組建坦克師團的關東軍以及華北日軍時候,能夠保證質量上的優勢。

    抗聯自身的軍工生產,始終未能滿足部隊擴編與換裝的要求。其實不單單是原材料和工藝、技術的原因,其中還有一些特別原因的。尤其是楊震這個東北局主管軍事和工業的第二書記的想法,也占據了很大的原因。

    楊震如此大動幹戈,想盡辦法搞來的蘇製最優秀的坦克和火炮,以及美蘇作戰飛機的生產技術和圖紙。並在建設的時候抓緊一切時間,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建設大型工廠。

    除了要滿足部隊部分對日作戰的需要之外,最歸根結底的原因是要建立自己的汽車、火炮、坦克和飛機製造業。但他也知道,飯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工廠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建成,但是工人的生產技術卻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西方列強之所以在戰時經過動員之後,可以快速的大量生產出數量驚人的武器裝備。是因為人家自工業革命以來,長達上百年的積累,以及自身原本就有相當程度的工業基礎。

    特別是強大的工業基礎,帶來的熟練產業工人的數量相當的充足。尤其需要的技術工人數量和職業能力,也是極為優秀的。隻要有了必要的設備,完全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形成巨大的產能。

    但是不僅僅是抗聯,就算是整個中國卻沒有這個條件。還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國,盡管有一些自己的輕工業,但是卻嚴重的缺乏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沒有自己可以快速轉產坦克的汽車工業,沒有航空工業,沒有機械設備製造工業。使得真正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術的工人,特別是具備一定操作水平的技術工人極度的缺乏。

    你讓一個隻會擺弄紡織機的紡織工人一下子成為製造飛機和坦克的工人,那不是開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個生產火柴這樣簡易工業品的工人,卻製造汽車,他造的出來嗎?輕工業與重工業,尤其是機械工業相比完全是兩碼回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