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鄭小同(3/3)

作者:皇叔劉司馬字數:8576更新時間:2022-07-10 18:15:32

    這是一條捷徑,也是在這個時期唯一的一條能夠避開曹操袁紹的一條捷徑,不管是和袁紹還是曹操去衝殺出一條康莊大道現在的劉瀾要付出的代價都太大了,可以說就算開戰,他也隻能經得起勝利,可一旦失敗,那就勢必萬劫不複,所以劉瀾沒膽量去賭去拚命。

    這就是他最大的變化,如果是幾年前,劉瀾一定敢拚敢殺,因為他那時什麽都沒有,不怕失敗,大不了重頭再來,可現在,他賭不起,一切都需要謹小慎微,沒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我,絕不敢輕易嚐試。

    而與袁術交鋒,同樣也麵臨著曹操和袁紹的壓力,所以和袁術的交戰,劉瀾是不會盡快成行的,他眼下要務是聯合劉表對付孫策,之後他才會選擇對付袁術,不過他要等的是一個時機,期望著有一天袁術如曆史上一樣頭腦一熱稱帝,那樣劉瀾再去攻打袁術,就不會再遇到如曹操和袁紹的背後暗算了。

    隻有如此,他才敢大膽一試。而如果袁術並沒有稱帝,那麽劉瀾就會把目光轉向吳郡、會稽、以及交州的士燮。

    鄭小同問完了,看似什麽也沒問,可他已經把想要了解的都已經掌握。

    不得不說雖然鄭小同和鄭玄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可就算是父子,但差距卻還是很大的,劉瀾接下來的一些詢問,幾乎得到的是相同的答案,可是在某些細節上二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說在一些小細節方麵,鄭小同還保持著傳統儒生的觀念,可是在一些本質問題上他卻有著更大膽的想法。

    最鮮明的一個例子,無疑是對武文的看法,他就有著與當世儒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重武者難逃恃武者滅的結果,重問者又難逃恃文者亡的結局,當年的夫差偃王是也,如今的大漢如是也。

    為此他甚至還引經據典,引素書內容說:文中多武,可以輔主;武中多文,可以匡君。文武兼備,可任軍事;文武兼闕,不可征伐。

    一句點破,這就是他和鄭玄截然不同之處,與更重文的父親比起來,他更看重一個王朝甚至一郡諸侯治下是否文武兼備。

    而造成這樣差別的,無疑是鄭玄隻通儒典,而鄭小同卻博采眾家學說,甚至還引用了韓非的話,由此可見,同為儒生的鄭小同不僅隻通閱儒典,還通讀法家。

    所以他有時候會站在各家的觀點上來看待儒家,而他讓劉瀾最喜歡的一點,就是他居然冒天下大不韙的質疑儒家,甚至還說出了韓非那句名言:儒以文亂法,快以武犯禁。

    不過在解讀這句話時,他卻又從另外一個角度,儒生的角度來解讀,所以在這裏,就他看來所謂的儒生更像是讀書人,而讀書人的範圍就太大了,未必皆是儒生。

    這類人仗著學問好,提筆能寫文章,思想多了,能言善道了,自然就會用自己的知識來挑戰甚至是擾亂法令。而對俠以武犯禁同樣是這個道理,所以他最欣賞的就是劉瀾在徐州推行的法治觀。

    不論何人,犯法必責,屬於法治的典範而非人治,隻要劉瀾能堅持,堅持實行法治,再輔之以德行教化,那麽天下必定能夠大治,而如果是將德行教化擺在法治之前,靠自覺遵守,那麽就算是上古聖王再世,恐怕也難治理天下。

    所以不管是好文,還是好武,都逃不過一個恃文者亡,恃武者滅的結局,因此他認為內修文德,外治武訓,中曉法理方才是長盛不衰之道,而劉瀾在揚州,當以此為策,施行政令,才算是真正的仁德。

    對鄭小同這番話,劉瀾自然是極為受用,最少證明了一點,他並非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他知道該如何治理一裏一亭一縣一郡一州一國!哈哈笑著,但卻是難得的讚賞,道:“這話可不能讓你父親聽到。”

    “父親若在,這番話也不敢說。”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