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03章:小宋,鍋你來背。(2/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6566更新時間:2022-07-11 18:15:15

    態度很好,也僅是態度很好而已。

    宋國的兩個“軍”很早之前就已經抵達大河南岸,一直以來沒有渡河參戰的跡象。

    想保存實力,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正常在於等哪天宋國遭到入侵,晉國也想保存實力不去救援,宋國該怎麽說?

    呂武說道:“宋與楚比鄰,此為宋之苦也。”

    楚軍已經被晉軍擊敗,宋軍不趁著楚軍敗退時上去占便宜,給敵人保留實力這種事情,後麵還不是宋國要遭罪嗎?

    不過,考慮到宋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遵從周禮,沒搞那種趁人之危,好像是能夠理解的。

    呂武還想到了另外一層,宋國防禦楚國的入侵是必須幹的事情,將楚國完全惹怒的事估計不敢幹。

    這樣一來,是不是能懂得宋軍為什麽不趁這個好機會,毆打士氣低迷的楚軍了?

    為敵是一回事,成為死敵是另一回事,跟被楚國專門逮著揍還是另一回事。

    所以,不要看宋國秉承周禮在做事就覺得迂腐。

    要知道有多少諸侯國早早完蛋,宋國到戰國七雄前中期還活得好好的,並且一度活得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滋潤,說明宋國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呀!

    華元說道:“仰仗伯國,我之幸也。”

    呂武算是知道華元不好對付了,直接開口要求道:“宋與衛互盟日久,宋君可否邀衛君南下收複故土?”

    反正宋國的存在就是用來背鍋,以其平白背鍋,不如真實的背一次?

    華元有點琢磨不透呂武怎麽提出那樣的建議。

    晉國要盡得衛國大河北岸的城池,直接將衛君衛衎趕走很不合適。

    另外一件事情,現在說“都城”其實是錯誤的說法。不是哪裏作為都城,要看的是一國之君長期居住在哪座城池,會導致該國的政治中心往哪移動。

    晉國一直拿“朝歌”當衛國的都城就是上述的原因,不是說“朝歌”作為衛國的都城不可動搖。

    更簡單的來說吧?哪一天晉君姬周不想居住在“新田”了,搬到其它的城池常住,晉國的“都城”肯定也就換了。

    所以現在說哪座城池是哪個國家的“都城”都隻是指行政中心的轉移,當代也沒有“遷都”的說法或概念,純粹就是簡單的換個地方長久居住,首腦和重要人物在哪辦公,哪就是所謂的“都城”了。

    其實到了現在(公元前600左右)還好一些了,更早之前不說是“都城”了,好些家族為了保持健康所居住的城邑都要十來年換一次。

    頻繁更換居住地是春秋的一種慣例,沒什麽值得好奇怪的地方。

    幾十年之前,赤狄南下侵略衛國,衛國一度將政治中心轉移到大河南岸的“帝丘”。

    晉國擊敗赤狄並奪取土地,並且衛國收複了大河北南的城池。再來是晉國的霸業越來越紅火,衛國想跟晉國親近又將政治中心轉移到大河北岸,也就有了當代晉國君臣需要麵對的局麵。

    華元想問呂武到底是什麽意思。

    晉國哪可能將自己的計劃透露出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