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九十章氦3原子探針(2/3)

作者:瘋子C字數:6698更新時間:2022-09-26 23:24:10

    在理論物理學界的前沿研究領域中,對於一個難以預測的混沌係統,比較常見的做法便是扔一顆粒子進去探探路。通過對該粒子的觀察,間接對該係統進行觀察。

    而裝置中可控核聚變的關鍵燃料是氦3,不是氘也不是氚,氘與氚反應是要形成氦3的,氦3才是進行核聚變反應的,因此探測氦3才是真正關鍵。

    再者氦3的原子直徑足夠小,原子核結構穩定,不但從概率意義上盡可能避免了難以區分的多原子碰撞,而且更易於從等離子體中穿過。

    通過He3原子探針來觀測氦3原子,就有著重大意義,以氦3原子的觀測簡介還窺探核聚變反應的情況。

    “在這裝置上設置一塊巴掌大的靶材料,用來捕抓從原子槍發射的氦3粒子,就能通過記錄發射周期內氦3與氚原子碰撞發出的電磁波信號,以及最終氦3撞擊靶材時的攜帶能量、撞擊角動量等等數據,間接分析高溫壓狀態下等離子體攜帶的數據!”秦元清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後整理成文件,交給專業的團隊進行研究和實驗。

    而這個團隊,本身就是水木大學裏麵的,就已經是全國最為頂尖的,不管是實驗器材的先進程度,還是研究人員,都是全國最頂尖的!

    隻有在實驗中積累到足夠的數據,秦元清才能根據大數據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才能進一步的判斷。

    可控核聚變項目,涉及到的不僅僅是物理相關領域,還涉及到化學、數學等等,就是因為涉及到的學科夠多的,導致整個項目動用的研究人員超過五萬人。

    穀每一項技術,或者是由一個團隊進行,或者由多個團隊配合進行,而每一項技術都有專門的技術負責人,這些技術負責人毫無疑問都是世界一流科學家,是華夏科學家中的精英。

    也正是如此,秦元清才有把握,能夠在4~5年內完成可控核聚變的實驗室階段的積累,宣告華夏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

    不然的話單靠他,想要搞出可控核聚變,起碼需要二十年時間才有可能!

    秦元清對於ITER並不熱衷,就是因為他並不看好ITER,這個項目從1985年開始,想要建立第一個試驗用的聚變反應堆,希望在2010年建成一個實驗堆,實現1500兆瓦功率輸出,而造價是100億美元。可是從一開始,ITER就充滿著各種坎坷,特別是2000年的時候美利堅中途退出,更是讓ITER差點胎死腹中。直到2003年,隨著能源危機加劇,各國又重視起來,特別是華夏宣布加入了ITER計劃,方才使得ITER不至於胎死腹中,連帶著美利堅也重返ITER計劃。

    可是就算華夏這麽一股強大力量,從2005年ITER正式立項,造價從當初的100億美元提升到120億美元,可是原計劃在2015年全麵完成反應堆,可是ITER計劃不斷延期,直到現在,依舊還未能成功。

    在秦元清看來,可控核聚變技術,就得一個強大國家投入巨額資金,堅持不懈攻克難關,才能真正的視線。如果是一個多個國家參與的組織,人心不齊,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再加上沒有一個有足夠威望的科學家作為統籌,想要視線可控核聚變,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