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百九十五章特殊的春節(1/3)

作者:瘋子C字數:6664更新時間:2022-09-26 23:24:11

    人類實現可控核聚變方式,可不僅僅隻有以托卡馬克、仿星器為主的磁約束核聚變,還有超聲波核聚變、激光約束核聚變。

    超聲波核聚變是冷聚變、常溫聚變,其理論基礎是超聲波再空化發生的時候,可以達到聚變需要的物理條件,而導致發光效應。早在2002年3月8日美利堅《科學》雜誌發表了有關‘超聲波核聚變’的論文,論文是美利堅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俄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寫的,研究小組通過讓一個大燒杯所盛液體中小氣泡產生的內部爆炸,在實驗室獲得核聚變的效果。

    實驗中,他們采用氘化丙酮液體,對液體施加中子脈衝,使其產生微型氣泡,並利用超聲波使這些氣泡不斷地擴大,隨著超聲波強度的增加,氣泡膨脹到一定大小後便發生爆裂,同時產生幾千度高溫和局部的高壓,並伴有大量的衝擊波、閃光和能量的釋放!

    但是這種超聲波核聚變,在科學界中一直存在著爭議,並非是主流!

    核聚變研究的主流,還是在於磁約束核聚變和激光引發核聚變這兩種。

    不管是托卡馬克還是仿星器,歸根到底都是磁約束核聚變,這方麵是世界各國的共識,普遍認為磁約束核聚變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最好的方法和途徑。

    但是關於激光引發核聚變這種可控核聚變方式,從1963年N.巴索夫和1964年華夏科學家王金昌分別獨立提出了用激光照射在聚變燃料靶上實現可控熱核聚變反應的構想,開辟了實現可控核聚變反應的新途徑激光核聚變。從這個理論誕生到現在,其生命力是強大的,哪怕是到了現在,依舊有不少國家在研究激光核聚變。

    激光核聚變要把直徑為1毫米的聚變燃料小球均勻加熱到1億度,激光器的能量就必須大於1億焦,這在技術上是很難做到的。可是激光技術也是在快速發展的,到了1972年美利堅科學家J.納科爾斯等人提出了向心爆聚原理以後,激光核聚變成為了可控熱核聚變研究中與磁約束聚變平行發展的研究途徑。

    這幾十年,美利堅並沒有在磁約束核聚變上投入太多精力,而是將大量精力投入在激光核聚變之上,因為激光核聚變不但可以是一種用不完的清潔能源,同時還可以研製真正的‘幹淨’核武器,並且可以部分代替核試驗,這對於美利堅而言,無疑是最佳選擇。

    投入在哪,成果就在哪!

    美利堅在激光核聚變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自然而然在這一領域也是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美利堅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諾瓦’激光器、世界上功率最大的X射線模擬器。而且,早在1998年,美利堅能源部就開始在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啟動“國家點火裝置工程”。這項軍民兩用的高能激光核聚變研究工程計劃於2003年投入運行,總投資為22億美元。其中的20台激光發生器是研究工作的大型關鍵設備。

    2012年,美利堅國家點火裝置(NIF)產生世界上最大的激光束,用來爆聚一個氫同位素標靶,觸發核聚變,產生的能量比輸入的能量多得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