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市井百態畫中遊——宋代風俗畫及《清明上河圖》(5/5)

作者:桑希臣字數:11812更新時間:2019-09-21 05:55:05

    @@曆經磨難彌貴珍

    像司母戊鼎斷耳、虢季子白盤被當作馬槽一樣,似乎每一件藝術珍品不經磨難便不足珍貴。《清明上河圖》問世以來,曾經四次被盜,五次入宮,可以說是曆盡磨難。它最初由北宋皇家收藏,並且還有宋徽宗用瘦金體所寫的“清明上河圖”五字簽題及他專用收藏的雙龍小印。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破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及後妃、公主、大臣3000餘人,還有大批文物、圖書和技藝工匠等。但《清明上河圖》卻奇異地免遭罹難,第一次流入民間。元朝建立後,統治者到處搜刮財寶,《清明上河圖》再次進入宮廷。元代後期的至正年間,宮內有一個裝裱匠趁裝裱這件作品的時候,用一個臨摹本把真本偷換出宮,幾經轉手,被博雅好古的楊準以重價買了下來。楊準得到這一珍寶後,興奮之餘,就把《清明上河圖》第二次從皇宮流出和自己得到這一名作的經過詳詳細細地記錄在圖後的尾紙上。之後,在民間幾經流轉,至明朝嘉靖年間,奸相嚴嵩權傾朝野,豪奪《清明上河圖》。據嚴嵩、嚴世蕃敗後被查抄的財產登記賬中所記錄,確實有此圖。在隆慶皇帝時也就順理將此圖沒收到了宮廷,這是《清明上河圖》第三次入宮。

    明朝萬曆年間,此圖又被太監馮保得到。但後人考證為馮保盜出。為什麽呢?馮保在題跋中寫道:“餘侍禦之暇,嚐閱圖籍,見宋時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觀其人物界畫之精,樹木舟車之妙,市橋村郭,迥出神品,儼真景之在目也,不覺心思爽然,雖隋珠和璧,不足雲貴,誠稀世之珍歟!宜珍藏之。”當時,馮保是隆慶皇帝萬曆年間的秉筆太監,東廠首領,權傾一時,如果這幅畫是皇帝所賜,他一定會大書特書,但卻隻字未提,顯然是盜的。後來,直到清朝嘉慶四年(1799),查抄大臣畢沅家時,《清明上河圖》第四次入官,被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閣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

    辛亥革命後,溥儀雖然宣布退位,但仍住在宮中,1925年,他離宮之前,將宮中珍玩字畫盜往天津,《清明上河圖》即在其中。《清明上河圖》“城門”局部後偽滿洲國成立,他將此畫帶到長春皇宮。1945年,東北解放前夕,溥儀倉皇出逃,將此畫帶至通化,不忍丟掉,被我軍繳獲,收藏於東北博物館。1955年撥交故宮博物館。這是《清明上河圖》第五次入紫禁城,不過不是昔日皇宮,而是人民的博物院了。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