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希望工程”,希望中的愛(2/4)

作者:劉戰英字數:8704更新時間:2019-09-21 20:37:19

    隻見櫥窗裏的圖像上一個黑白色調反差極其鮮明的小女孩,蓬鬆的頭發裹著一張圓圓的發白的小臉,小臉上一雙大大的充滿饑渴的眼睛,稚嫩的小手握著一支鉛筆,仿佛在無言唱著“我要上學”這樣一支既現實又古老的悲涼淒婉的歌,鐵鉗子一樣死死地鉗住人們的心,使人怦然心動。

    張曼新覺得兩條腿頓時變得沉重了,心房像壓著座大山似的發悶。

    張曼新一行受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光的接待。

    張曼新從秘書長徐永光的介紹中聽到兩組令人震撼和驚悸的數字:即我國現有近二億文盲,全世界每四個文盲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至少有一百萬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如果說張曼新聽完這兩組數字心裏隻是異常沉重的話,那麽當他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便抑製不住地熱淚盈眶了。

    在中國西北部的康樂縣,有一個名叫馬義梅的小女孩。義梅雖然已經十一歲了,可是身材矮小,頭發稀疏,臉色焦黃,看上去像城市裏的七八歲的孩子。小義梅雖然人小,個子也小,但她對上學卻充滿執著的向往。她知道,由於家裏貧窮,父母不能給她支付上學的錢,便常常傷心地哭。一天,她聽說村外有一個私人辦的磚廠,每當出磚時需要把燒好的磚從窯裏搬到窯外,搬十二塊磚給一分錢,便決意去搬磚。大人們從窯裏往外搬磚,一次可以挑幾十塊,可她一次才能搬動三塊,往返四次才能掙到一分錢。小義梅為了給自己掙上學的錢,咬著牙,搬呀搬,在刺骨的寒風中,手凍得像紅蘿卜似的,不知跌過多少跤,不知腳被磚砸過多少次,也不知膝蓋被磕腫了多少回,但她為了上學,從來不哭,也不喊累。當她參加完搬磚,把掙到的錢放在一個香煙盒裏,高高興興地跑到學校,一見老師,高興地喊:“老師,我掙到錢了,我要上學!”說著,她把香煙盒裏的硬幣倒出來,一數,一共才八角五分錢……在場的老師們看到馬義梅因搬磚凍得紅腫的兩隻手,看到因跌跤額頭上被磕破的傷痕,以及那充滿要上學的渴求的目光,都哭了……

    張曼新此刻也心酸得落了淚。

    張曼新在傷感中,記憶的車輪高速地旋轉到了自己的童年。

    張曼新清晰地記得,他小學畢業時,是多麽渴望上中學呀!可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由於父母的出身問題,想升學卻不允許他升學,隻得輟學在生產隊參加笨重的勞作。

    在本世紀五十年代,張曼新讀過的高玉寶寫的回憶錄《我要讀書》;兒歌“爺爺七歲去討飯,爸爸七歲去逃荒,今年我也七歲了,公社送我上學堂”,也在他心中刻下深深的痕跡,那曾是新中國兒童幸福的象征,曾打動整整一代人的心。

    可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了,國家也富強多了,但由於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至今仍有幾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直接導致上百萬兒童上不了學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