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節 葉洪海(1/2)

作者:馮毅,雷永升字數:5020更新時間:2019-09-22 04:26:08

    (1943—2005)

    “人物小傳”葉洪海,男,河北大名縣人,中共黨員。1964年12月入伍。在擔任飼養員期間,他成功研製出“中曲”發酵飼料,並在全國推廣。1970年10月,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飼養員”榮譽稱號,當選為黨的十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72年,周恩來同誌點名派遣葉洪海到阿爾巴尼亞等國傳授“中曲”發酵技術,為祖國贏得榮譽。2005年5月逝世,享年62歲。

    癡心養豬成模範

    毛澤東一生接見的人數不勝數,接見的飼養員卻屈指可數,而先後接見11次的飼養員更是絕無僅有。

    獲此殊榮就是“模範飼養員”葉洪海。

    1943年7月,葉洪海生於河北邯鄲市大名縣柏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兄妹7人,他排行老大。1964年12月,他應征入伍後被分到連隊當了一名機槍手。不到一年時間,他便成為連裏的優秀射手。

    不久他被抽調到營通信班學通信。這期間營部飼養員回家探親,需要有人來當臨時飼養員。營長找到葉洪海,問他:“小葉,養豬對你不成問題吧?”葉洪海爽快地說:“營長放心,保證完成任務!”那時糧食仍然緊缺,人的口糧實行定量供應,豬的“口糧”麵對的最大難題是飼料不足,要養好豬,遠不止是個不怕苦的問題,飼養員會如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實際上是個不好做的工作。

    上任後,盡管葉洪海已經做好了思想準備,但實際困難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要保證豬的數量,還要保證不能有餓死病死的情況發生。在苦思對策時,他聽說有些青草、樹葉,番薯葉都可以作飼料;養好豬不一定非要糧食。葉洪海決心試試,他起早貪黑地打野草、采樹葉,經過一段時間摸索,他真的讓這些采集來的野生飼料成為豬食的一部分,而且豬還奇跡般地長了膘。營領導看到這種情況,決定葉洪海繼續留任飼養員。

    正式擔任飼養員後,葉洪海經多方請教和多路打聽,了解到飼料經發酵處理後,豬更愛吃,而且能夠保證足夠的營養。於是,他開始學習飼料發酵技術。得知唐山遵化縣畜牧局能夠為豬製作經濟實用的黑曲黴醣化飼料,葉洪海很快與那裏的王局長取得聯係,一次次騎自行車到百裏之外現場去谘詢、學習醣化飼料的製作方法。

    王局長見葉洪海這麽勤奮好學,便對他說:“小葉,你去庫房,把原料和書拉回去吧,以後就不用來回跑了。”為了更好地掌握發酵技術的要領,葉洪海還是多次到玉田醬油廠、遵化縣酒廠、遵化縣麵包廠觀摩,向一線工人師傅學習發酵技術。在這同時,他還借閱了大量有關發酵方麵的資料來學習,結合實際,他對發酵技術的理解開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起來容易幹起來難。當他自己試製黑曲黴醣化飼料時,葉洪海才發現既缺儀器,又缺設備。他自己動手,創造條件。沒有平皿就用菜盤代,沒有試管就用舊藥瓶代,沒有保溫箱就用木板釘個箱子,安上燈泡加熱培菌,就靠這樣的辦法他解決了器材和設備問題。經過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改進,功夫不負有心人,3個月後,他終於製成了黑曲黴醣化飼料。

    連隊的豬飼料問題解決了,兄弟部隊和駐地農村都有人來取經,葉洪海總是滿腔熱情地介紹。可是,這畢竟是一項新技術,包含著一係列新工藝,大家很難學習掌握。一位農村老大爺說:“這醣化飼料好是好,就是黴呀菌呀,傳宗接代呀,俺記不住,學不了。你要是琢磨出一個簡單的法兒來,那多好啊!”老大爺的話讓原本沉浸在成功喜悅之中的葉洪海陷入沉思:技術再好不能讓大家都學會,也產生不了實際效果啊……於是下決心,一定要研製出一種操作簡單、大家都能學會的發酵方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