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一節 程天民(1/2)

作者:馮毅,雷永升字數:5758更新時間:2019-09-22 04:26:12

    (1927—)

    “人物小傳”程天民,男,江蘇宜興人,中共黨員,1949年入伍,1951年畢業於第六軍醫大學。曾任第三軍醫大學校長,中國防原醫學特別是複合傷研究的開拓者,創建了我國唯一的複合傷研究所,在國內首次總結出複合傷的基本病變特點和發病機理,研究成果居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多項。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榮獲“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同年被總後勤部評為“一代名師”。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1年,中央軍委為他記一等功。

    核盾將軍

    “我的人生軌跡很簡單,主要是兩點一線,從高灘岩到戈壁灘,沒出過洋,也沒留過學,是在軍醫大學土生土長的。”說這話的,是我國著名的防原醫學專家程天民院士。高灘岩,就是他所在的第三軍醫大學的校址。

    程天民大學畢業時本想做一名外科醫生,但當時學校教師人才缺乏,他服從組織安排,留校當了一名病理學老師。隨著我國核試驗工作的啟動,軍隊係統也啟動了“三防”醫學研究,程天民由病理學教研室主任崗位調任防原醫學教研室任主任。

    一天,程天民在文獻中看到這樣一則資料:日本廣島核爆炸後,一些原本在核爆炸中沒有外傷的人卻莫名其妙地一病不起並出現死亡。“為什麽會這樣?核爆炸後會造成哪些傷害?這些傷害如何預防?如何救治?”這些均成為程天民研究的課題。

    1964年秋天,伴隨著一聲驚天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程天民非常興奮,心想:要是我可以去參加核試驗,多好啊!他立即打報告,申請去核試驗現場進行動物效應研究,上級部門同意了。

    第二年春天,他率領科研小分隊奔赴茫茫戈壁核試驗現場,開始了另一個未知領域長期而艱苦的探索。

    這裏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孔雀河畔,實際上卻是一片荒無人煙的茫茫沙漠,環境十分惡劣,條件十分艱苦。沒有住房,紮個帳篷就是家。半夜裏大漠的狂風掀翻了帳篷,他們趕緊爬起來,頂著狂風重新搭建。這一切,對於“要幹一番事業”的他們來說,都不重要,第二天他們照樣精神抖擻地投入緊張的試驗準備工作。

    核試驗如期進行。我國自行研製的核武器,再一次在我們自己的國土上爆炸成功,程天民和同事們激動得熱淚盈眶。當然,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當“蘑菇雲”騰空而起的時候,煙雲還沒有完全消散,穿著防護服的程天民和同事們就長驅直入,直插爆區。

    2000米、1000米、500米,離中心爆區越來越近,神秘感和興奮感把程天民帶進了核爆的中心地帶。隨即,他看到了無比震撼的一幕:爆心周圍一定範圍內,沒有任何防護的暴露動物一片死亡。越往裏走,死亡越多,遠一點的,也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那情景令人慘不忍睹。他想:假如我們真正遭受核襲擊的話,不可能是在這樣荒無人煙的地方,那麽傷亡的就是我們的戰士,我們的群眾……我們必須研究防護救治,刻不容緩!

    衝到現場時的新鮮感和興奮感被一種巨大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所替代,程天民來不及再多想什麽,繼續進入核爆炸禁區。像醫生搶救傷員一樣,程天民和同事們必須以最快速度將受傷和死亡的動物收集起來,拉回駐地,並從這些動物身上推斷出不同距離、不同環境下核武器所造成的傷害程度,進而研究防止核損傷的有效措施。

    一切都遠比實驗室模擬來得真實。但這種真實,也給程天民和同事帶來了威脅。特別是地爆試驗時,許多實驗動物身上的射線量大大超過測量儀器的量程,狗毛身上沾染的放射性塵土洗不掉,在研究中“吃點兒劑量”是難免的。有一次,他和同事在爆區布置好試驗動物後急速駛離,汽車剛進入安全地帶就拋錨不動了,沒過多久,核彈啟爆,他們驚出一身冷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