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節 豐田——成本控製從細節開始(1/2)

作者:桑柏字數:3106更新時間:2019-09-22 09:05:33

    資本效果

    有很多企業一直都在講節約成本,可到頭來,好像並沒有降低多少。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這些企業總認為節省這一點兒不會改變什麽。可事實上,正是這點點滴滴的積累才構成了企業降低成本的基礎。

    經典案例

    一次,鬆下公司的領導到豐田公司參觀,豐田公司的服務人員恭敬地送上咖啡,禮貌之周到無可挑剔,但是盛咖啡的器皿卻使客人大吃一驚——公司使用普通的粗瓷碗來盛咖啡。

    是的,豐田公司沒有咖啡杯,無論是自己用,還是招待貴客,一律用普通的瓷碗。

    外界都說豐田人“吝嗇”。豈不知,“吝嗇”正是豐田的“三河商法”之一。

    日本戰敗後,豐田喜一郎麵對戰爭遺留給豐田公司的一片廢墟,斬釘截鐵地說:“豐田要三年趕上美國。否則,日本的汽車工業就別想重建。”在喜一郎的鼓動下,豐田公司上上下下鼓足了幹勁。光有幹勁還不行,要“趕上美國”還需要更多的東西。喜一郎首先為公司製定了經營管理思想:第一,批量生產;第二,“吝嗇”精神;第三,無貸款經營。三者是一個整體,互為影響,大家習慣把它叫做“三河商法”。之所以叫“三河商法”,是因為豐田公司的大部分工廠都集中在日本愛知縣的三河地區,公司高級經理和許多員工都是三河人,他們自稱是“三河忠誠集團”,故而人們將其經營戰略稱為“三河商法”。

    喜一郎堅決反對浪費。他跟員工講:“我們搞企業必須有基礎,那麽以什麽為基礎呢?很簡單,就是要以徹底杜絕浪費的思想為基礎。我們現在要這樣講,哪一天家大了、業大了,也應該是這樣。”他提出“批量生產”,就是要徹底杜絕浪費,追求汽車製造的合理性。

    喜一郎的副手大野耐一最能理解喜一郎的想法。他大膽創新,突破了傳統的汽車製造“由上道工序把工件傳遞到下道工序”的方式,改變成“由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領取工件”的方式。這種新方式要求前道工序隻生產後道工序所要領取的工件,並嚴格執行“三必要”的製度——保證按必要的工件、必要的時間和必要的數量“準確”地供應到位,從而形成了完整的豐田生產方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