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百八十三章 第一站,峴港(1/4)

作者:吾誰與歸字數:8686更新時間:2023-04-26 16:22:27

    ​最後的處置結果下來之後,所有江南地麵的勢要豪右們不約而同的鬆了口氣,他們最害怕的就是大明皇帝不滿意僅有四家的結果,擴大打擊麵,可最後結果出來之後,隻有吳塔宋氏被砍了人,其他的也不過是流放,這對所有勢要豪右而言都是個不錯的消息,大明皇帝對正經做買賣的商賈,並沒有抱有偏見,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這和當初大船到港,糧食的價格沒有飛漲有很大的關係,若是釀成了民不聊生的惡劣後果,也不會等到現在處置了。

    在查處哄抬糧價大案之後,江南的勢要之家的目光,不約而同的看向了南下的大明水師。

    在大明民間傳說中,明太宗文皇帝下西洋的壯舉,是是為了尋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君。

    靖難之役後,建文君的屍體一直沒有被找到,有人懷疑他可能是南下或者流往海外。在江南筆正的筆下,建文君不但得到中原百姓的愛戴,更得到了海外番國的廣泛認可。

    大抵就是正統二字,名正言順。

    因此朱棣登基以後,生怕民間說他是亂臣賊子所以他勢必要找到建文君,令後者給予自己以名正言順的皇帝資格,以利朱棣統治江山,同時與周邊各國建立睦鄰友好關係。

    這種不靠譜的傳聞,甚囂塵上,甚至成為大明七下西洋的顯學,包括了胡濙等二十七巡撫巡按天下,在民間傳說中,也是朱棣要找自己的侄子建文君的下落。

    建文君在寶座上,朱棣都不怕他,不在寶座之上,朱棣為何要怕他?當今陛下可曾有那麽一次後悔親手殺掉稽戾王?

    之所以說這種理由荒誕,且不說建文君失道天下,有沒有得到中原百姓愛戴,這海外藩國的廣泛認可,更是無稽之談,大明鴻臚寺卿馬歡,乃是當年七下西洋親曆之人,他曾經整理過一份在建文四年的諸海外諸番的朝貢次數,四年時間,僅僅七次耳,其中朝鮮每年都要來一趟。

    而在永樂三年,也就是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僅僅三年的時間,海外諸番朝貢次數就達到了三十餘次,而整個永樂年間,海外藩國共計朝貢超過了四百次,而且永樂年間朝貢次數,不算朝鮮朝貢,

    因為彼時,因為文皇帝的後宮裏有許多的高麗姬,朝鮮借親故實朝貢,次數實在是太多了。

    朝鮮王給皇帝獻高麗姬,絕非單純的討好大明皇帝,其背後還有廣泛的利益牽扯在內。

    大明南下西洋,是為了利益,這顯然是毫無疑問的,打通元末亂世導致的海路封閉,為大明生產的商品尋找商路,擴大大明在南洋和西洋軍事、政治、經濟的影響力,進而安定大明海疆,保護國土安全,才是大明下西洋的原因。

    顯然這些正經理由,都沒有皇家秘聞來的更加有趣。

    國丈爺番都指揮唐興、提督內臣大擋劉永誠帶領的官船官貿,僅僅水師就有兩百餘艘海船,其中海寧號為旗艦,四百料戰座艦共計七十二艘,五千料七桅、三千料五桅、千五百料三桅大船大約有一百餘艘,其中包括了朝鮮的四艘三桅大船。m.X520xs.Com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