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665章忠孝之本(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500更新時間:2023-05-02 10:47:52

    同時,也是華夏道德,政治理念的根本。

    是所有的風俗,所有的信念,所有的道德的基礎。

    春秋至戰國時期的社會是一個破而後立的社會,一方麵因為原本的政治權威逐步喪失其地位,導致原本的社會結構也被逐步瓦解,在另一方麵上則是大規模的兼並戰爭,政治權力體係和社會結構尋求轉型,新的政治思想開始出現。

    諸子百家才有了誕生的土壤。

    而在諸子百家當中,對於忠孝的概念,都有相應的闡述。隨著春秋戰國社會狀況的變化,諸子的忠孝觀也隨之發生變化。

    孝相對可能早一些,到了春秋時期,忠字開始出現,在孔、墨兩大派別之中,無論是孔子提出的忠是忠、孝是孝,還是墨子以兼愛模糊二者的區別,都可以明顯的看到人們對於這兩個字的重視,以及對於這種理論的闡述。

    大漢當下的思想家,包括鄭玄和司馬徽在內的很多人,都多多少少會將大漢和周王朝相提並論,然後試圖在春秋戰國的那段時期當中尋找到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

    進入春秋時期之後,周王室的權威不斷衰落,同樣的,在桓靈二帝之後,大漢的權威也是不斷的衰敗。

    春秋末期各個戰國的興起,雖說在初期各國仍承認東周的宗主國地位,但齊、楚、晉等有實力的大國逐步崛起,周王室在君統和宗統上的絕對地位已經逐步被忽視,同樣的,如今大漢地方豪強的割據,也標明了漢天子的統治在搖搖欲墜。

    這種重大社會變革,直接地影響了文化。

    今文古文,山東山西

    都是文化上衝突的重要節點。

    大漢原本采用的天子中央郡縣地方的統治模式開始崩塌,隨之這個兩字的定義也開始偏移,什麽才是忠?什麽才是孝?原本大漢的忠孝,是否在當下依舊可以延用?若是不能用,這個忠孝又應當如何定義?

    原本的政治關係開始崩塌,大漢神像的光華不再,家族世家地方豪強開始支配地方,字似乎開始模糊,字卻被越發的強調起來。

    和從商周時期含混的政治一體概念,到了當下已經被切割成為獨立的概念。

    舉孝廉,為什麽不是舉忠孝?

    廉能代替忠麽?亦或是孝能排在忠的前麵?

    若是探查的根源,很多人會提及孔子。孔子在《論語》中提及雖然多達十八次,但並無一處是對於下達的準確定義,其中還有七次是連用,說明其實孔老夫子對於的概念其實也沒有完全想好。

    至於早在春秋時期,就和儒家相抗衡的墨家來說,忠孝觀念上也未能完備,字在《墨子》中多次出現,其內涵也不盡相同。雖然說墨子一派最終表現出了忠烈的一麵,以全體自殺或是被自殺,消除了君王心中的不安,但是也標明其實墨家的和君王所想要的並沒有什麽聯係,甚至是大相徑庭的。

    之後孟子荀子也開始分裂,不僅僅是在性善性惡上,在方麵,孟子和荀子也走向了對立。簡單來說,就是孟子側重於孝,認為孝比忠重要,而荀子則是側重於忠,認為忠才是第一位的。

    之後大部分的理念,都是建立在這四個人的概念之上衍生出來的,比如韓非子將忠孝合為一體,其實也是一種變化。

    為了更加好的提供政治基礎,華夏的這些學者們,圍繞著忠孝兩大觀念,衍生出了各不相同的政治邏輯,故而可以說忠孝觀對於整個華夏的封建王朝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