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812章交通運輸多思量,戰馬駑馬分培育(3/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10612更新時間:2023-05-02 15:52:46

    可是這種解決方案,並不好,並且所有人都知道不好,可就是沒有想怎麽去解決問題,隻想著怎麽去解決有問題的人……

    比如西羌之亂的時候,漢靈帝出動十萬大軍,配置了超過一萬輛車輛用於運輸糧草,即便是如此,依舊是無法滿足前線需求,所以前線彈劾後方,後方舉報前線。

    又比如在西漢之時在關中地區,人口迅速發展,使得長安三輔的糧食產量跟不上,以至於每年都需要從關東地區,用上萬艘船次運輸幾百萬石糧食補給關中。到了唐代,關中生態更加惡化,連皇帝都要經常跑到雒陽去就食,所以山東人埋怨關中整天要糧草索要無度,關中人罵山東不知好歹不明道理……

    雖然說當下長安三輔的人口還沒有膨脹到巔峰時期的程度,但是斐潛不能不考慮這些問題,一方麵要提升田畝畝產總量,另外一方麵就是要解決運輸的瓶頸。

    當然,在這個星球上,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大漢選手在交通方麵若是用舉步維艱來形容的話,那麽與漢代同期的羅馬選手,幾乎就是在爬行了。

    漢代同期的羅馬,農業生產還沒有進入到輪作時代,還處於休閑製。也就是說,羅馬的一塊土地耕作一年後,需要更長的時間恢複地力,這意味著羅馬需要幾倍的土地,才能從耕作上達到漢朝的土地耕作效率。

    這還沒算羅馬農業工具和育種技術的落後,以及對土地肥力,氣候環境等方麵認知的落後,同樣不包括在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製度上的落後。

    而羅馬之外就更誇張了,很多文明都還是拋荒製呢!

    也不是說在漢代當下沒有效率更高的運輸方式,也是有的,那就是水運。

    戰國時期,一艘普通船隻的運載量就是車輛運輸效率的二十倍,所用人力還少,順流而下的話,船速還快,所以在華夏的很多戰爭,都是講究一個水陸並進。

    比如長平之戰,秦趙兩國都是依托水運,作為運輸主幹線,隻有在沒有水的地方,才用車輛作為短途運輸。加上長平之戰離兩國的都城都才幾百裏,所以才能支撐起幾十萬大軍的作戰。

    隻不過要是遇到像是西域那樣的區域,河流是內陸河,季節河,那麽船隻基本上就等同於廢了,隻能靠車馬轉運,因此對於輜重車和駑馬的要求自然就必須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更急迫的需求上。

    戰馬顯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同樣駑馬也不能因此就放下。

    西域隨時可能生亂,不管是先期平定,還是戰後恢複,糧食必不可少。運輸能力提升了就有更強的作戰能力,作戰能力強大了才能保證邊疆的安穩,邊疆平穩才能讓華夏中原的人們健康發展。

    這都是相互關聯在一起的。

    農業的上限……

    交通的上限……

    聯係在一起,便是整個帝國的上限。

    或許換一個方向來說,就是大吃貨帝國的上限。

    一切從吃開始,一切也被吃限製。

    若是連吃的都沒有了,誰還會聽斐潛的?

    在充分的聽詢了雙方爭論的要點之後,斐潛也做出了決定……

    ……/……

    喧囂散去,落下的就是真材實料。

    距離農學社不遠的工學社之中,大工匠黃力正在一輛新做出的輜重車前晃悠著,時不時的用手敲擊,或是拖拽一下車輛的各個部件。

    春秋戰國時期的車戰,分革車、輜車,重車,輜重,有衣車為輜,載器具為重。很顯然對於輜重車的用途,古人早就已經是明確了下來,就是為了轉運貨物的。

    而在漢代之前,並沒有專門的設計和生產為了軍隊所使用的輜重車,很多車輛其實是士族士大夫自家的車輛,軍需物資主要依靠征集民用車輛實施轉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